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写成一篇800字的散文?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改写散文的话,最好是以故事形式写,写成记事散文。最好以第三人称写,称李清照为她。开篇可以写她守窗而望,借酒浇愁,望着窗外的小径残花。再采用倒叙与插叙的方式吧作者跟其丈夫的事迹一点点记叙出来,其中加入景色的变化,神态描写和动作的细微描述等,整体保持离别与思恋的悲伤感情基调。 最后结尾可以用雁字排空而过的场景描写作者的期盼与寄托。 这篇散文主要就是注意不要写成叙述文,记事散文与叙述文的区别是记事散文以事情描写来烘托气氛,且记事不应过于详细,只要以事件来接出感情的叙述及作者内心的想法,记事散文要么写事件的大概,要么写事件某一局部的细节,而不是整体的详细叙述。散文以感情为基石。叙述文以事件讲理。可以说,这篇散文最好的是模仿 安意如的《陌上花开》里的记事散文风格
求,我眼中的李清照800字作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记忆中的易安,就是以一个天真活泼,自由爽朗的形象闯入我的心里。她的朝气、豪爽,以及那一身的才气,使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迷恋上了她和她的词。
也许是受她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吧,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的她,很早便工书能文,通音律,在诗词的造诣上更是当时无人能及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如此之自然、活泼,充溢着少女生活情趣的词,便是她早期最擅长的。而她的人,也正如所写的词般充满灵性,惹人怜惜。正是如此的出类拔萃,如此的有才气,才使她遇到了懂她惜她之人??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赵明诚由于事务的繁忙,常不能陪在她左右,她便将思念化作一纸诗词,传递出自己的情感。用黄花来比人瘦,用人瘦来说相思的煎熬,低吟中跳荡着她对爱情生活的热烈向往。“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随着时间的流逝,易安婚后在深闺中的寂寞和孤独,向往广阔天地的愁苦却从未消失过??红菏残香,竹席生凉,独上兰舟,望天思夫,月满西楼,更映出她的相思之苦;流水无尽,花自飘零,更突出了她与赵明诚身在两出的苦闷。
也许天真的不从人愿,越是相思,便越难相守在一起。赵明诚在受命赴任湖州的途中与易安永远的分离了。如此悲痛之情,易安并不是从此一蹶不振,而是将感情寄托在了更重要,更理智的抱负上??国家安危。“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词中之愁,是对南宋朝廷求和苟安,不思抵抗的忧虑。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担忧。可此情又有谁知?一名弱小的女子又能为国家做什么呢?“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好,花光月影宜相照。”(《蝶恋花》)国破家亡,孤雁南飞,此等沉痛之情,纵是花光月影,春*宜人也是排解不了的。日日梦回故都,醒来时才方知只是梦而已,那种心底最深的悲伤,相信不是任何人都能轻易体会到的。
李清照的一身,不可否认,充满着坎坷。也许她曾埋怨上天让她的一生痛苦不断;也许她曾咒骂社会的黑暗;也许她更曾怨恨自己只是一名女子……但她那从未被磨灭的豪义,不是在饱经风霜后显得更无畏么?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错,记忆中的易安,是永远不向困难低头的。她匆忙走过的一生,留下的是永世的敬仰。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zjgdxz.com/post/23817.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