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风俗的散文,名家名篇,越短越好。急用?
清明时节 燕子传言莺送信,过了春风就是情牵意惹的清明了。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美的节令,在这个美得令人心悸的时节里,有明丽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和花枝招展的田野。有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和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无声濡润的绿树幽簧,竹篱茅舍以及田坎上肩扛犁铧手持耕鞭的壮汉。 清明,是城里人出城凭吊踏青的时节,郊外微风中,到处都是猎猎飘飞的纸钱和哔啪作响的鞭炮。红男绿女、帅哥靓妹携着佳肴提着美酒,祭悼完先人后,或在菜花丛中喝酒划拳,或在碧草红树间翩飞嬉戏。她们在饱览乡村风景的同时,不知不觉自己也成了一道令乡下人看不厌赏不够的艳丽风景。 清明的梦,格外香甜,无边的春潮卷裹着花草树木的芬芳及田园山水的灵秀,不停地在人们的梦境中翻滚。虽然夜半有顽皮的风推开窗子,强行把蛙声送进屋,将梦中人残留的诗情画意涤洗得干干净净,但也有温情的雨悄悄唤出一街花伞,悄悄在长裙秀发中渲染出一幅心摇神动的淡墨画,为你丰满枯瘦的目光。 沿着山道,顺着花溪,一阵阵甘甜清丽的鹃声,无遮无掩破空而来。把我藏在心间软绵绵、热辣辣、剪不断、理还乱的悠悠心曲演唱得情真意切,痛快淋漓。站在天楼上,沐浴着滚滚而至的春潮,遥望着远处的桃波麦浪、绿树黄花以及山那边无法看见的故乡,我突然热泪盈眶。这个时候,山那边石桥畔的瓦屋上或许正炊烟袅袅,慈祥的母亲或许正依在棕榈树上朝我这边张望;勤奋的小弟或许正吆着那头我曾放牧过的老黄牛在田间紧张耕作。我真想租架直升飞机立即回去帮小弟扶几把犁,我真怕高一阵低一阵的鹃声会啼碎母亲那思儿的心。 清明时节,各种草木纷长的同时,各种思绪也在纷长。很多人把清明节当成一瓶美酒,喝完酒后就随手把空酒瓶扔在风中。而我却把清明节熬成一剂苦苦的中药,不时喝上几口,在乡愁潮涨的时候,不仅能使根扎故土的心魂纤尘不染,而且在物欲潇潇、红尘滚滚的闹市也能“随天地以周旋,寄日月而消长”。每年的清明节都是夜雨连宵,梨花满地、风筝满天;每年的清明节都有许多回归自然的人一路香尘来到绿树幽篁、丛林曲水间伴着五彩斑斓的蝴蝶自由放飞。她们在尽情释放心绪的同时,也探索到了大自然的几许哀怨。因为清明节的水一年不如一年清纯,空气一年不如一年清新,花草也一年不如一年娇艳了…… 鹃声凄切、蛙声凄厉,清明时节,雨纷纷、泪也纷纷。
求一篇题目《清明祭》的散文?
古人云:“湖上小桃三百树,一齐弹泪过清明”。当我想起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连湖上的小桃树都在纷纷为清明落泪,更何况是对已故的亲人呢。借景喻人,可谓把清明节的悲伤之情表达到了极致。 清明是感恩与追思的日子。自古以来,扫墓不仅祭奠祖先、缅怀先人,也尊崇英烈、认祖归宗,这源自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祖先崇拜,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中国社会的凝聚、文明的传承,敬尊长辈的孝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重要的社会凝聚剂,也是清明节强大的生命力和民间根基所在。 通过清明节实践孝道,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有人说,清明节可以算作是中国人的“感恩节”,“知恩图报”暗示着感恩的传统理念;也有人说,清明以流传千年的传统提醒当代人在追思中学习感恩,这也正是建设道德文明迫切需要的。当然,就道德层面而言,社会成员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要做到这一点,应怀有“感恩之心”,这种理念的培养,应当建构在对家庭的尊崇、对祖先的感恩和对血脉责任认同之上。清明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提升过程,现代文明应为清明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感恩的模式不可能是完全的传统,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现在。 清明节俗称“鬼节”,在感恩的模式中,一直笼罩着神秘与浓厚的迷信色彩。传统被扭曲,部分民间祭祀物品已经走向异化,街头烟雾缭绕、纸钱抛撒,墓地里,“宝马”、“别墅”、甚至烧“小姐”随处可见,这使颇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变得浅薄、低俗。清明文化作为传统文化,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文明,不断升华。尊重传统,与时俱进,充分展现清明文化的意义,不是哪个人所能担当的,需要强有力的社会意识引导。这不仅是倡导“网上祭奠”、“鲜花祭奠”、“居家祭奠”等社会新风,也是借“清明文化节”深入挖掘清明文化的内涵。而这又恰恰是体现文化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恒久主题和重要环节。 清明节凭借中华民族发自内心的虔敬,穿越时空、历经沧桑而盛行不衰。那么,曾一度被拒弃的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下的现实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在全球化的今天,经济交往的增多,带来了强势的外来文化。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无法回避“我是谁?”这样的简单命题。也许承认我是中国人的前提,是对同一“人文始祖”的认同。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作为文化符号,不仅是文化的精华,也是文明的缩影,蕴涵着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代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清明节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绝对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归”与“拯救”,而是对文化之根和民族历史的体认与在此基础上的继往开来。祭祀是浸润民族认同感的模式,这犹如追求自由与权利一样,追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人的本性。建构在“人文始祖”之上的传统价值观念,并不排斥吸收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人类的优秀价值观念,使得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了世界意义和未来价值,这将为二十一世纪提供不竭的情感和精神资源。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要求,更好地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0年来,由于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开始由生活水平向生活质量转变,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更渴望增加精神生活中的精神含量。清明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利用清明节,寻根问祖,感恩怀亲,本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应当文明扫墓。毛主席当年会韶山,拜祭父母之墓时说道:教我者党,生我者父母也!“将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献给双亲的仅仅是一束松枝而已。做为我们在清明节去祭祀已故亲人的扫墓者,大家应从毛主席的祭祀父母的方式上得到点启迪,尽量远离那些祭祀陋习。 在亲人墓前植树,用一束鲜花寄哀思,缅怀亲人对自己的赋育之恩,教育后代要继承先人的优良家风,让大家度过一个平安、文明的清明节。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zjgdxz.com/post/25815.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