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百年孤独散文-《百年孤独》究竟讲了些什么?为什么读起来如此晦涩?
2020
11-02

百年孤独散文-《百年孤独》究竟讲了些什么?为什么读起来如此晦涩?

《百年孤独》究竟讲了些什么?为什么读起来如此晦涩?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名声早已四海皆知,对于这样一作世界名著,很多感兴趣的读者往往带着憧憬和好奇去书店买下一本,回家时不时地翻上几页,然而晦涩难懂的剧情和重复的名字很容易让人劝退,甚至把整本书全部读完都未必能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

其实这种现象太正常了,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它尽可能地在根据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给读者构思起来的真实世界,即使某些名著是虚构的,它也是在讲述符合逻辑、规律、无限贴近真实、又包罗万象的经过历史遴选的宝贵书籍。

这个世界上的名家名著这么多,文化差异巨大,从东半球排到西半球;时间跨度极长,从荷马史诗排到21世纪;包含的学科知识包罗万象,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包含了生物学,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包含了心理学,亚当斯密的《富国论》又有经济学知识;柏拉图的《理想国》没有一定的数学之时可能没法理解;《孙子兵法》这种军事理论型的著作普通人看了也会一知半解;就中国最经典的《红楼梦》而言,即使是最通晓中文和文言文的中国人也不敢说他研究透,更何况文化隔阂巨大的外国人呢?所以说,如果有人自称他读完就理解了一本名著,那么他绝对是在说大话。

让我们重新回到《百年孤独》这本书,事实上,要说真正完全理解这本书,我想除了作者可以说没人能做到。然而,这本书也是一本千面镜子,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文化迥异,经历不同的读者,看完这本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产生共情。


下面我不妨从自己的角度,介绍一下哥伦比亚百年前的历史背景吧。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百年孤独》是一部历史纪实作品。1830~1870年的这段时间,哥伦比亚爆发过数十次内战,党派斗争激烈,政客虚伪,政权更迭频繁,独裁者残忍,民众们愚昧盲从。出生于1927年的马尔克斯,大概感受到了整个哥伦比亚,甚至是拉丁美洲的封闭、落后、愚昧与腐败的社会背景,从而想要在文学中探索、分析这些社会问题。


《百年孤独》中提到过的“千日战争”,就是哥伦比亚1899~1902年爆发于自由党与保守党之间的战争。1898年,哥伦比亚保守党再次赢得大选,而自由党方面,指责保守党操纵选票,拒绝承认结果。1899年,自由党的拉斐尔・乌里韦领导起义,这场内战一直持续了1130天,以乌里韦投降告终,因此被成为“千日战争”。在战争结束后,美国策动哥伦比亚自由派独立,成立了巴拿马共和国,美国直接拿到巴拿马运河的建设工程,可以说是蓄谋已久。千日战争给哥伦比亚带来的破坏是全方位的,经济增长停滞,社会动乱不堪,人民伤亡惨重。更严重的是,美英等国趁机大量投资哥伦比亚石油,铁路等事业,又大批开发咖啡、香蕉等种植园,国民经济财富惨遭列强掠夺。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奋斗一生的革命果实直接被帝国主义攫取。直到今天,拉美地区仍然是美国的后花园。

与《百年孤独》同一世界观下的马尔克斯另一作小说《枯枝败叶》则用一种魔幻的方式来描述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哥伦比亚的经济剥削:

蓦地,香蕉公司好似一阵旋风到这里,在小镇中心扎下根来。尾随其后的是“枯枝败叶”,一堆由其他地方的人类渣滓和物质垃圾组成的杂乱、喧嚣的“枯枝败叶”。这是那场越来越遥远、越来越令人难以置信的内战的遗物。“枯枝败叶”冷酷无情。“枯枝败叶”臭气熏天,既有皮肤分泌出的汗臭,又有隐蔽的死亡的气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它就把此前多次浩劫余下的瓦砾通通抛到镇上,并使乱七八糟的垃圾堆满街头。狂风突然以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揽动着垃圾,垃圾急遽地分化,形态各异。最后,那条一边是小河、另一边是坟茔的穷街陋巷变成了一座由来自各地的垃圾组成的五光十色、面目全非的小镇。

战后,当我们来到马孔多,赞赏它的肥田沃土的时候,就估计到早晚有一天“枯枝败叶”会涌到这里,但是万万没有料到来势竟如此凶猛。尽管已感到雪崩降临,可我们也只能把盘子刀又放在门后,坐下来耐心等待这些不速之客来结识我们。这时候,火车的汽笛第一次鸣响了。

在《百年孤独》中,作者则从布恩迪亚家族入手,以小见大,用非常魔幻、荒诞的方式讲述整个家族发生的故事。


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是个沉迷于科学研究的人,然而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家里人认为他疯了,最终将他绑在树上,几十年后孤独地死去。

让读者印象最深刻的奥雷里亚诺上校,一生领导32次武装起义,逃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1次枪决。他的经历,还原了哥伦比亚党派纷争,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局势。

布恩迪亚家族的女人们也与家族的兴衰息息相关:乌尔苏拉以女性大家长的角色管理着家族,凭着她的毅力与良好的管理能力,整个家族走向兴旺发达。阿玛兰妲的一生饱受单恋、嫉妒与悔恨的折磨,以一个老处女的身份死去。丽贝卡是个有怪癖的人,当孤独吞噬内心,她就会不由自主地吃泥土,吃蚯蚓,也在孤独中走完了一生。美人儿蕾梅黛丝,空有一幅美丽的皮囊,却是一个低能儿,家里人也对她疏于管教,最后坐着床单升上了天......


马尔克斯的笔下,整个布恩迪亚家族都缺乏情感的沟通、没有信任与了解,一种孤独感弥漫在整个家族中。这也许也反映出当时那个年代的哥伦比亚社会形态。在战乱,独裁统治,国外资本主义经济压榨等困境下,人民群众差不多也是蒙昧无知的,这种社会的孤独感阻碍了整个国家团结向上和积极进步。

以马尔克斯为主的作家发扬光大的魔幻现实主义,归根结底还是结合事实的真实的现实主义,那些荒诞的,让人大跌眼镜的场景,也许在中国1840年以来也时不时地发生。正如马尔克斯本人所说:”看上去是魔幻的东西,实际上是拉美现实的特征。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对属于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似乎是神奇的事情,而对我们来讲则是每天的现实。”


归根到底,《百年孤独》并不是一本可以简单就能读通的小说,我们作为读者,不如顺其自然地感受,无论是书中重复又难记的名字,还是那些荒诞又难以捉摸的故事场景,又或者是穿插嵌套的时空叙事,我们读者不如试着去接受这些荒诞与魔幻,即使是一目十行匆匆略读完整本书,我想也是会有一些收获的。

另外,看书这件事确实不能强求,世界上名著这么多,作家的风格也是千奇百怪,总会有读者难以接受的书籍。那些每个周、每个月制定的读书计划其实大可不必,阅读不需要这样功利性,不如以一种闲暇休憩的方式来养成阅读的兴趣。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