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笔风优美的散文-求有文采的优美小说散文?
2020
11-02

笔风优美的散文-求有文采的优美小说散文?

求有文采的优美小说散文?

魂斯长亭,天涯无处不断肠,情依然,泪落尽,桃花纸上,映伊人。  数年流沙,风吹雁归,谁把谁的眼泪冻结在蓝色爱情海中结成冰,冷的彻骨,冷的香。    回首悠悠少年心,看如今灯火阑珊处,早就没有了远去天涯的离人,一叶伤秋,这个秋又深深,深做了相思最后的一声鸟鸣。    那一年的雨落如织,织做一张等鱼的网,网住寒云,粘住雁影,斜阳照中,又有胭脂马驮着踏青的人,丝丝垂柳飞絮,漫天如雪,谁的爱如春,而我却等不到复活的海子说一声:“面朝大海,温暖如春。”    青石上的马蹄声,声声唤醒枫桥下渔火扁舟中的断肠人,有几只挑灯的流萤,对夜空下闪烁如眸的星辰,便如你的眼睛,闪着泪,千言万语,却哽在呜咽的胸中。    我要怎么等才能等到那满园的蝶舞青青,你的小径中,夹枝桃是否开的正浓,你的白裙是否依旧如那年一样飞扬在飘渺的风中,画成山野中那一道亘古不变的伤痕,任泪流成河,也不会放弃定格在生命中的温馨,以及那花开寂寞的宿命。    少年的伤痛,一如昨日晨起草尖上含悲的泪痕,面向阳光便逃逸无踪,忘记一些如梦般的飘零,闭上眼,便有落花的海淹没了黄昏中上帝虚构的黎明,可你的破晓,却又成了我一生中最孤寂的凌晨,清冷的月光水,流淌在肌肤的河谷中,冰封的灵魂便会在午夜犹如风铃一般哭泣着那年的怀中那一份难舍与难分。    谁又在风雨中,望着画阁丹青,被一川烟雨遮下垂泪的伊人,你黛眉轻锁的面容,就成了一场映月的水流内,我被卷带走的青春。年复一年的伤痛,开始放纵的生命,将沉醉于谁不谢的藕花丛,嗅一鼻芳香,盈满袖清凉,静静的,看着日升月沉,任往事淅沥,皆做泥泞。    我不能忘记的伤痛,铭刻成一种生与死的宿命,我不能给谁最美的温情,只能用我文字的葬歌为所有逝去的人和逝去的往昔一一送行。送至汨罗江畔,剩下我便供夫子一起对天发出《九问》。    这一季的秋浅冬深,不言什么孤独与寒冷,其实我并不冷,冷的也仅仅只是那没有一丝温度的心,让我在这么多少年中一次次的惊颤于弯道上停顿不前的黎明。    用单车载走的爱情,如今却全都枯萎在了茫茫的路途中,寂寞如刀一般割裂了并不完整的心,一半送与你,火葬在茫茫的人海中,一半留给我,冰冻于荒芜的灵魂。    送伊远行,何日伊在来?    送伊长亭,哭断短亭。    就这样,闭上眸等待这一季又一次从身边匆匆的潜行,也许,来生我还能在那半亩梅园中,对修竹,嗅霜菊,抚柔柔长发,再次为你画那浅浅之娥眉,并沉醉你如月的销魂,静听风吟......

有哪些文笔优美内容不极端的散文?

大地春秋(随笔)

一一品读《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所思

李朝俊

?

一本书,七十年。

作者各行各业,名气有大有小,文章有长有短,内容天南地北,涉及古今中外。

读《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如文学里读哲学,在哲学里读美学,在美学里读民族史,在民族史中读懂大地阡陌,铭记住悠悠乡愁。

大地副刊散文作品,在咱们国家文学地位是公认的,权威性更是无庸置疑。且不说一般作者,就是名家大腕儿,若想在这里发表作品,那也得掂量几许,慎之又慎。

大地山峦,长的是劲松,翠竹,寒梅;大地田野,生的是谷物是豆类是瓜果;大地江河,流淌的是甘甜是欢乐是幸福;大地副刊,通过文学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阔读者视野,传递时代声音。

初读散文选,是休闲书,再读是范文书,品读就成了历史书;偶读是幸运的消遣,精读是享受的福气,反复读出哲理,是境界的自然升华。177篇作品,篇篇文章闪金句,作者个个思想家。读到情深处,爱得难释手。有种品到上等好茶的甘洌,饮上年份美酒的醇香,吃上特色美食的舒畅。

百花怒放的作品,摇曳在祖国大地上。文章构思在航船轮渡上,在机舱舷窗下,在大山中,在农田里,在工厂车间,在奔驰的列车,在边防哨所岛礁,在故乡母亲跟前……携各族儿女劳动的号角,带着露珠的果实清香,脆甜沁心在读者的感觉里。

读着读着,走进民族史馆。文学是民族的秘史,在大地上真真地感受到这句话的份量。况钟的那支笔,故宫的那些房,赵丹的那幅画,严文井那心的歌,铁凝那桃花水,肖复兴北京的门联,张首映的宏美国博,袁鹰亲历的七次作代会,王蒙的眷念与忧思,卢新华"大师"与文化,裘山山从心里走过的文,等等……文短意深,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一一写出,虚实一体,文史共融。在这些散文篇章,读者可见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可见时代脉搏和作家心路历程。

读着读着,融进文化根脉。天安门前的骆驼,长江三峡激流,洛阳的灯火,饮食的记忆,归来重庆,回望延安,郑板桥的家书,鲁迅不死的青春,李季的诗篇,夏衍"废名论"存疑,杨绛读书苦乐,冯骥才的文坛节日,周大新热闹的麦场,王跃文的大地血脉,等等。慢而愈远,远而愈慢,化天涯为咫尺。作品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现更隐蔽的东西,写出文化脉动,点出民族精神。进而滋润读者心灵,凝聚民众力量,涵养人文内蕴,传播先进文化。

读着读着,踏进文学殿堂。写情写景写意,写人写物写史,写天文地理,写军事政治,写经济文化,写外交人文……作家笔法、品格、语言,汇聚成没有围墙的大学,围坐成文学的讲习所,浸润出文学种子,在读者心田潜移默化生长。高手之高在于不动声色,引人入胜的开篇,意味深远的结尾,字少语妙,信息量大。从这本书里,好像遇到了耳提面命的导师,顿时明白写作方法路径,知道了"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底根,晓得了文章优劣评判标准。清楚了没有对人民的感情,写不出言为心声、不吐不快的文字。作家实为人民的代言者。

读着读着,迈进祖国山水。青海太阳的香味,新疆四杰的绿洲白杨,戈壁红柳,天山雪松,沙漠胡杨。还有哈萨克人的翅膀;仙境般的丹巴藏寨,索布日嘎之夜,蒙古包里的歌声;白鹿原上原下樱桃红,黄河精魂和丑石;南国花市荔枝蜜,西湖上的三个坟;泰山极顶,森林山溪水磨,樟树赞歌,五台山随感;也有鄂州西山,苏州赋,犁铧耕耘着宫阙;更有三线老屋,地质局长和一顶帐篷,井下新宫,那一片春光,一张老报纸,母亲一种岁月,到佛子岭去,一起去看山,人在草木间,等等。使人从文字间感受山河壮丽,受到美的陶冶。

一本书,七十载,家国情怀,个人感悟,大地耕耘,春夏秋冬,锦绣河山,不屈民族,复兴伟业。让人读清了民族独立的历史,读懂了文化自信的底蕴,读深了文学根植祖国大地的含义。读得热泪奔涌,读得神清气爽,读得跃跃欲试,读得提笔斗胆写感悟:《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照耀祖国大地春秋,记录同胞悲喜人生,承载时代跳动脉搏,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经典文学读物。(2018年8月26日)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