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艾青散文诗赏析-艾青诗选古松赏析?
2020
11-03

艾青散文诗赏析-艾青诗选古松赏析?

艾青,手推车,赏析?

全诗结构错落有致,散文化的篇章布局安排使全诗具有独特的随心所欲的韵致。在谋篇布局上再一次显示艾青作为一个绘画出身的诗人的匠心。两段诗分别是两幅画,两幅浸透着北国人民的悲哀的、色调阴沉的画,几组意象如“枯干・了的河底”,使“天穹痉挛的尖音”,“冷雪凝冻的日子”,“贫穷的小村”,“车辙”,“独轮的手推车”,“寒冷与寂静”,“广阔与荒漠”等等,其情感基调与色彩是山致的。共同渲染出压在北国人民头上的沉沉的悲哀,在这死一般的寂静中,惟有独轮车固执的尖音,,暗示着某种终将爆发的反抗。艾青不愧为一个造境的高手,只几组意象便形象地勾勒出一九三八年的北国人民的生活图画。画面凝重深沉,很容易让人读出艾青蕴含于其中的对与他血脉相连的人民的深沉的爱。因为有爱,所以他感受到的悲哀和苦痛才格外地沉重,甚至凝成一幅幅流淌不动的画。扩展资料:《手推车》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初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在一片灰黄、荒凉的底色上,绘出了黄河流经的中国北部地区人民难耐的贫穷与长久的悲。传达出诗人在抗战初期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和对于农民的一贯同情;是诗人深切感受到的这片大地的贫穷与调,所以这首诗也是诗人对于苦难制造者的一个平静而又怆痛的抗议。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当时,中国士兵在律北线、在残壁废垒间浴血抗战,艾青为民族解放战争所振奋,从南方来到北方。在北方,他看到了抗战的持久与艰巨,也目睹了黄河流域民生之多难。于是作者创作了这首诗以表现北方农民在战争年代的艰苦。

艾青诗选古松赏析?

艾青《古松》赏析:《古松》是诗人艾青在延安时期创作的,这首诗,集中地体现了诗人时刻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他为这个民族的忧而忧,他为这个民族的喜而喜。这首诗,诗人是写古松,当然不是为写而写,它有着很深的寓意。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这个民族的历史悠久,负载沉重,有着许多的痛苦――灾难太多了,各种负担也太重了。然而,这个民族是坚强的,不会倒下去,并有着崇高的精神。因而,这个民族是美丽的,虽然太苍老了。诗人时刻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他为这个民族的忧而忧,他为这个民族的喜而喜。诗人从自己的经历中,从这个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很了解这个民族的本质,诗人热爱这个民族,时时流露出这种深情。以上供参考。

求《维也纳》艾青赏析?

《维也i纳》艾青赏析

维也纳的悲哀

奥地利,一个美丽的国家。

这里,森林密布,遮天蔽日,被世人称为森林王国。它的首都维也纳,更为世人所瞩目,因为在这里诞生了许多世界级的大音乐家,他们的音乐摇撼着世界。

然而,1954年,诗人去南美访问,途经这里的时候,诗人的心情并没有感到愉快,甚至可以说是悲哀的。因为诗人所关心的不仅是这里的自然环境,诗人更关心的是这个国家的命运,这个国家人民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美丽的国家被苏、英、法、美四国分别占领着,首都维也纳也不例外。将近十年后,当诗人下榻维也纳的时候,这种严峻的局面依然存在着。这情况不能不引起诗人的深深忧虑。

《维也纳》一诗则表达了诗人的这种感情。

诗人在描述大都市的风貌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从早期写的《巴黎》、《马赛》,到后来写的《纽约》等诗,都显示了诗人这方面的才华。诗人不仅能迅速地抓住这些大都市的本质,而且能抓住生动的具象来反映这种本质。《维也纳》一诗,再次显示了诗人的这种才能。不过,诗人写的《巴黎》、《马赛》等,多是揭露性*和批判性*的。而《维也纳》不同了,诗人对这个城市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在写法上,这首诗与《巴黎》、《马赛》等也不太相同。这首诗多采用生动的比喻,而且是为奥地利人民所容易接受的形象来譬比,增强了这首诗的感染力。这也就形成了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维也纳,……像一个患了风湿症的少妇……/维也纳,像一架坏了的钢琴……/维也纳,像一盘深红的樱桃,/但有半盘是已经腐烂了的。”

这一连串的比喻,把维也纳当时的处境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这个城市的特点也表现了出来。这个城市是美丽的,“却是痛苦的”。这个城市被世人称为音乐之乡,却“像一架坏了的钢琴,/一半的键盘发不出声音”。樱桃是奥地利人民所喜爱的,“但有半盘是已经腐烂了的。”维也纳,这个城市的悲哀,通过这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深切感觉到了。

当然,诗人在这首诗中,不只是写了维也纳的悲哀,也写了维也纳对自由的渴望,这也是用比喻来呈现的:

“星星不能只半边有光芒,/歌曲不能只唱一半;/自由应该像苹果一样――/鲜红、浑圆是一个整体。”

诗人还 写道,维也纳“坐在古旧的圈椅里”,“捱受着-阴-冷的时间”,期待着自由,期待着晴朗的明天。

最后,诗人还 对维也纳寄予了希望:

“维也纳,让我祝福你:/愿明天是一个晴天,/阳光能射进你的窗户,/用温柔的手指抚触你的眼帘……”

扩展知识;

这首诗,对于一个城市,写得这么动情,其原因是什么呢?除了诗人对维也纳这个城市处境有深刻的理解之外,还 在于诗人对这里的人民怀有深切的感情。没有这种感情,这样动情的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诗人于《在汽笛的长鸣声中》――《艾青诗选》自序中说:

“人人喜欢听真话。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憾人们的心。诗人也只有和人民在一起,喜怒哀乐都和人民相一致,智慧和勇气都来自人民,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

这话,说出了诗人的一贯主张,也说出了诗之所以能感人的本质所在。“由衷之言”,是诗人对于诗的本质要求。这也是诗人对于诗美的理解的本源。

《维也纳》这首诗,正是诗人发自肺腑的由衷之言,因而,诗人能选择到准确鲜明的形象,因而,使人读着这首诗感到那么亲切动人。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