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父亲的诗歌或散文?
父亲节,写了首赞美父亲的诗: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都说父爱如山,高大、厚重、伟岸。其实是也不尽然。
把父亲描写成圣人、君子、无私奉献,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和伦理观念。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浑身毛病不断。
我的父爱,从小就是从打骂中开始的。说起来这也怨不着父亲,因为从光腚起,我就是一个十足的打架王、小坏蛋。
这点,柒拾岁以上的老人,只要提起我的小名,都记忆犹新。所以,我的童年,是享受的另类父爱,经受过千锤百炼。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拾岁),打遍全村同龄人无敌手。拾贰岁的时候,就能撂翻一个壮汉。
拾陆岁,摔倒了武警郭金庆。如此强健早熟的体魄,得益于我的父亲。是他把我培养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从三年级到初中毕业。每年的春季、冬季运动会,得四个第一,两个第二的成绩(一次只能报三项)。特殊的培养方式,让我终生受益非浅。
每当家长领着挨揍的孩子去我家告状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三十六计,夺门而逃,像箭一般飞窜。
紧接着,父亲就会大骂着,拾起地上的石头,奋力地追赶,大有赶上非把我的腿打断。
可他一次也没有撵上过我,投掷的准头更差,不是砸不准,就是石头没我跑的快。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算完。
此乃心有灵犀,父子俩天衣无缝的演练,心知肚明。纯粹是糊弄憨蛋,非常感激父亲为我的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而今,我还是运动场上的强者,身手矫健。由骨子里透出来的坚毅、不屈不挠的性格,一直支撑着我,成就了属于我的江湖,我的事业,我的蓝天。
父亲的影子得以放大,父亲的身驱逾越高山。十二年前,父亲得了脑血
栓。为放心照顾,把他接到身边,以便让他度过一个快乐、幸福的晚年。
――写在父亲节
写给父亲的散文诗有哪些?
写给父亲的散文诗:父亲其实真的苍老了。苍老了的父亲,却不敢让脊背弯曲,必须挺拔如树,为孩子撑起一份安宁。苍老了的父亲,却不敢让脚步蹒跚,他得让孩子踩着他的脚印,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泥泞和荆棘。苍老了的父亲,却不敢让老迈的手臂垂下来,必须亢奋如初,像岛礁上的灯塔,在茫茫人海中为孩子指引回家的方向。苍老了的父亲,却不敢让生命的梦想枯萎,必须用全部的信心使其鲜活,如欧・亨利笔下的那片绿叶,为孩子挥去岁月的孤寂。父亲牵着孩子,夕阳拉长了他们的影子,世界在他们的影子里无比静谧。
听过《父亲的散文诗》的朋友,能形容下自己父亲的特征吗?
第一次听许飞的《父亲写的散文诗》,泪流满面,后来听一次哭一次。再后来,不敢在有人的时候去听,怕不能自已。现在,这首歌已经成了我不能触碰的东西,一听,我就会想起父亲如歌里唱的那样,已经老得像一张旧报纸。而我对父亲的老去却是如此的无能为力。
有一次,头条搞了一次关于新华字典的征文活动,而我正好有一个父亲和我还有新华字典的故事,我写了下来,没想到获得了二等奖。
我的父亲是影响我一生最多的人,他交给我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善良,一个是爱阅读,而这两件事,我后来发现,不管生活中有多少艰难,这两件东西就像我的盔甲一样,让我从不害怕,并一次次地勇敢面对。
现在,我把这篇文章贴到这里,再次献给我日渐苍老但永远伟大的父亲。
书架上的书大都是崭新精美的,只有一本泛黄陈旧,它在众多的书中显得有些突兀而不合时宜,但它却始终带着温度,温暖着我的整个人生。
它就是父亲翻了多年,又像传家宝一样传到我的手里的一本新华字典,一晃已经47年了。
听父亲絮叨过这本字典的故事,漫长到有些久远,但父亲忆起时依然清晰如昨。
那是1972年的初秋,村里遭遇了罕见的冰雹,那是父亲记忆里除了1964年那场大冰雹之外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那个秋天,颗粒无收。19岁的父亲迫于生计和同乡一起来到县城里打工。
那时,县里正在盖地质队,父亲在工地上打起了临工,每天的工资是3毛钱。一个雨天,无法施工的同乡们不想错过这难得的休息时间,于是三五成群地去街上闲逛。
同乡们买了一些吃的,唯独父亲在新华书店里流连忘返。他是个爱读书的人,从小就是,可惜家境清寒,考上初中后因家里拿不出一套被子没法住校而辍学,但阅读的习惯却始终不改,他想方设法跟别人借书看。不难想象,父亲在书店里拿起这本又放下那本的那种爱不释手的情景,最终他咬咬牙买了一本新华字典。他清楚地记得,自己花了一元钱。同乡们都笑他:你不舍得吃,不舍得喝,买那玩意儿干啥?又不能吃又不能喝?父亲难为情地笑笑,也不说什么,但脸上却是满足的。
当我现在遥想当年那个和同乡比起来有些格格不入的父亲时,动容不已,在饥困交迫中愿意拿出三天的工资来买一份精神食粮,在那样一个年代,是有些难以想象的。
在那些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什么娱乐项目的时日里,父亲一闲下来就会翻那本字典,那是他唯一乐此不疲的娱乐。
后来,有了我和弟弟后,我们刚刚牙牙学语开始,父亲就迫不及待地将阅读从娃娃抓起,将字写在墙上教我们认字,教我们背唐诗,给我们讲故事,给我们买课外书。
记忆中深刻着三件事,一件是农忙时,我和弟弟一边干农活,父亲就一边给我们讲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连繁重的农活也在故事的浸润中不觉得那么累了。那时候,一直笃定父亲的故事是无穷无尽的,怎么都讲不完,也很纳闷,父亲的记忆力怎么就那么好,看过的书几乎过目不忘。我们就在父亲的讲述里,知晓了很多名著。
另一件是家里的天花板是用报纸糊的,每天早上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睡醒后,一起在被窝里找糊在天花板的报纸上的字,比赛看谁先找到,那在当时是我们亲子娱乐的好活动。
还有一件是每到放假,父亲总会给我们留作业――每天每人写一篇由他命题的作文,写完后交由他点评,不会的字就自己查字典,就是他翻了无数遍的那本字典,他没有给我们买新的字典,当别的孩子都人手一本新字典,我和弟弟却只能翻着那本有些破旧的烂字典,年少却又敏感的心里,总觉得有些丢人,一般不愿带到班上去,只肯在家里查。当时觉得父亲严厉的有些不近人情,别的孩子都在外面疯玩儿,可我们却必须写完他布置的作文才能去玩。那时候心里满是怨恨,后来,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父亲对我们的熏陶是显而易见的,从小到大,我和弟弟的语文成绩就很突出,我们都喜欢沉浸在书里。长大后,我看到过一句话:不要怕吃读书的苦,那是你通往世界最好的路。我突然明白,父亲带给自己的这种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父亲在我的印象里,除了农忙,他总是斜倚在土炕上,炕上放着一本书,他一动不动地一看就是半天,我出去玩儿时他是那个姿势,我玩累了回到家,他还是那个姿势。他就是用那个姿势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当我也喜欢舞文弄墨时,我对父亲用文字的温度来为我一生取暖而感恩不已,感佩不已。
那本字典是我唯一的嫁妆,我带着它步入了我的婚姻,那真的是我从家里带走的唯一的东西,我一直觉得它比什么都珍贵,那上面有父亲的名字,也有我和弟弟的名字,它横跨47年的沧桑,如今依然静静地被我珍存在书架上,那泛黄的纸好似饱含时光的味道,每当我翻开时,就好像闻到了独属于父亲的味道,深沉的,无声的,博大的,感人的。
文字的力量是强悍的,如今,当我也有了孩子后,我也循着父亲曾经教会我的方式,从孩子刚会说话时就给他讲故事,不厌其烦地带他去图书馆。现在,他每天不管有多困,都会和我一起看完故事书才肯入睡。我和他每天晚上一起靠着抱枕,看着故事书,那是我和孩子最享受的临睡前的美好时光。
我也给孩子讲过那本新华字典的故事,他瞪大着黑汪汪的眼睛,不可置信地问我:妈妈,它比你的年龄还大?
我重重的点了点头,坚定地告诉他:你以后也要用它。
爱看书的父亲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改变了下一代的命运。他还是一个无华的农人,但他“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朴实的教育理念却已经深入我的血脉,在这一脉相承的理念里,我总觉得有温热在里面汨汨流淌,从父亲的血液里隔着时空,经了一本字典,又在我的血液里循环,我又将它传承给了我的孩子,我想,孩子也会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温度和力量。
那本新华字典,纸已陈黄,字香如故,且历久弥香,它带着父亲的体温,传到了我的手里,我一直觉得那是父亲给我的最贵的礼物,尽管不能常伴父亲左右,但每每看到它,我就觉得父亲始终在我身边,并一直在教我用文字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感谢父亲,感谢那本字典,感谢他用文字和故事在我和世界之间建立起了最好的联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zjgdxz.com/post/27023.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