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爱情的散文推荐吗?
书写爱情主题的散文很多,可以说数不胜数,很难割舍一二,所以把自己不久前写的一篇原创文章《普通人的爱情日常》推荐给大家。
普通人的爱情日常
文/木头奶奶
“其实,我们过的就是普通人的日子。”小伙子脸色微红,几分腼腆地解释着。
“有很多人向往你们这样的生活。”坐在他身边的小伟端详着火锅里冒出的腾腾水雾,感慨地表达,仿佛进入了思考的状态。大概这样的日子也是他曾经的向往吧?
普通人的爱情日常到底是怎样的?
“我去他们家,赶巧他们在吃饭,正好体验了一次他们吃饭的日常。除了饭菜好吃外,营造出的氛围才是叫人无法不陶醉于其中的。精美的餐盘,用心摆放的美食,星星点点摇曳的烛光,举杯轻触,眼神交汇,你给我夹菜,我为你添杯,温馨的画面让人恍惚。当时我真有沉醉不知归家的感觉。”小伟的语气里有赞许、羡慕和向往,把我那早已现实的心也荡出了些许好奇。
我们就是普通人,为何我们的日子过不成如此普通的模样?
我们渴望爱情的美好,总是想得到很多,努力成为不普通的样子。我们总是脚步匆忙,精疲力竭,渐渐忘了爱情原本的模样,甚至怀疑真有爱情存活于凡间。
这对年青人男的叫坤振,女的叫阿乔。我见过他们三次,总是“你的身边有我陪着”的情景。小伙子清清楚楚,对人总是满含笑意,几分羞涩,朴实真诚。小姑娘言行落落大方,却习惯于坐在小伙子旁边,仿佛小鸟般,清脆地笑,温柔地跟随。偶尔见他们对视,让我恍然想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样子。
原来他们都是异乡人。为了创业,他们带上爱情和勇气,相伴来到了美丽的东山岛,选择了做民宿,把他乡当故乡。因为喜欢古城的文化,大海的胸襟,民风的纯朴。他们想让更多人在喧闹的当下停一停脚步,找到家的感觉。他们的民宿安静、舒适、温馨、惬意,甚至有一种清新的味道,正在影响和唤醒着一部分年青人。
他们没有汽车,穿的也不是名牌,他们不是富二代,也没想赚太有钱。但小伙子是品酒师,喜欢自己酿酒,不为卖钱,只因与朋友分享。还喜欢淘旧东西,时间洗礼过的,如同那块摆放在客厅里的木头茶盘,去伪存真,朴实无华。小姑娘喜欢美食,不只爱吃,难得的是爱琢磨、爱动手。爱买各种精美的餐具,要的是那份赏心悦目的感觉。
那天聚在一起,阿乔讲的一件事让我特别有感触。她说:“有个朋友去店里,我问他,老婆最近在忙什么,他说不知道。又问他,老婆最近有没有弹琴,他也说不知道。我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人在一起对方在做什么、想什么都不知道?同一屋檐下难道见面也没有交流?那睡在同一张床上至少也该聊聊天吧?”
是的,当年嫁给爱情的我们大多数已不再主动去关心对方了,彼此相看的眼神甚至有几分陌生,说一句“我爱你”更觉得刻意,相互间的问询成了彼此的负担,明明是好意却成了不信任的说词。生活中,你有你的朋友,我有我的爱好,最好不相问,最好莫相随,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目标。久而久知,我们要谈心的对象和放不下的人成了朋友圈,成了微信群,成了麻将友。
我们早已不懂爱情是什么东西,也早已认识到爱情不是东西。那不过是一种习惯,一份亲情,相互间左手握右手的平淡。
我们需要彼此的存在,只为构成一个完整的家。多少人不再渴望爱情,不再相信爱情,不再嫁给爱情了。她们甚至认为比爱情更可靠的是金钱、房子和车子,那才是爱的本质。
如今,我要告诉你:当你不再相信爱情时,请到“如鱼”来坐坐吧,看看普通人的爱情日常,看看这确认过眼神的爱是长啥样子的。我看到了:
思考的智慧,说与做并行,崇尚美食,两颗爱玩的童心,共同的生活态度,不物质,习惯于倾诉和交流,视线里把对方当成风景.......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的散文有那些?
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脉络。它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大反映。文章中所用的各种材料,犹如一粒粒散珠,只有用线索把它们串起来,才能成为光彩照人的珠链。 散文的行文线索大体有这几种: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曾绍炉的散文《落红》,以作者对落红的喜爱、颂扬之情为线索,谱成了一曲生命的悲怆交响乐章。 作者真诚地喜爱着红色,红却与他无缘。他却仍是一如既往地把红作为情感寄托的力量,诗意常新的泉源。因为他感到温和明艳的红是光明的象征,是美丽生活的象征。正当他陶醉在红的美中,又发现“红的飘落”是“美的至极”。虽然落红时会感到忧郁,可是爱的永存又使落红悲壮起来。它是生命的延续、重生、永恒。文章的后半部分极力歌赞落红,感情是那么的真挚、虔诚,“我”“捧起几瓣散落的玫瑰花,轻轻地印上我的唇吻;拾起一枚地上的红叶,对着夕阳读生命对太阳的赞歌;面对一筐通红的苹果时,又沉浸在生命奋斗与奉献的自豪中!”“我要是那花瓣,我也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大地的怀抱中;我要是那红叶,也要把更高的誓言写进奔流不息的血脉;我要是那果实,我便熟透了把那芳香和清甜留给人生至诚的世界。”这是何等宽阔的胸怀,何等豪迈的气概,何等崇高的境界!作者把感情抒发到了顶点,达到了高潮,升华了让生命更美丽更有意义的主题。 以事物为线索。 阳关的散文《小院》篇幅短小、语句精炼,写了“我”去五台山旅游,住进了“小大嫂”办的个体小旅店。文章以此事为线索,描述了住在小旅店的所见所闻,赞扬了“小大嫂”一家人的纯朴与热情,理解与宽容。发出了内心的赞叹:“面对四周山色,我不禁油然而生醉意。未曾游山,心儿先自醉了。啊!这花映香熏的人家,这苍翠浸润的小院。” 散文《爱柳》(作者张纯静)和《唐代的杨柳》(作者陆锦平)都是以柳树为描写对象,从古时人们插柳、戴柳、折柳、咏柳等方面,表现了对柳树的情有独钟,而后又引出柳树的可爱之处----美好的形象:青青柳色,依依柳枝,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美好的心灵:它给因离别而悲哀的人以安慰,给因念乡而流泪的人以温暖,给因思恋而凄怆的人以抚慰;美好的情操:虽然极为普通,简直微不足道,可却担负着象征人们的感情,寄托人们的思念,丰富人们的心灵之责任。柳树对人类的奉献是无私的,全身心的。文章自始至终以柳树为线索,组织串接其他内容,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时空线索。 刘绍棠的《榆钱儿》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历写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人们对榆钱儿的不同态度。 在旧社会作者的童年时期,榆钱儿备受欢迎。它是穷人在青黄不接春三月时的“救命恩人”。解放后十年内乱中,久别的榆钱儿又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来救急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榆钱儿被冷落在一边,进而被拒之门外,成了不受欢迎的了。文章截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时间段,以此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变化与进步。 胡适的《庐山游记》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的。作者依照地点的转换,描绘着自然景色,介绍着名胜史迹。 从海光寺到白鹿洞的路上,清翠的山,红的和轻紫的杜鹃,鲜艳可爱。白鹿洞的小溪、石桥、紫藤,风景尚好;白鹿洞的历史地位特殊,它“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从白鹿洞到万杉寺。因宋大超和尚种杉万株,故天圣年间赐名“万杉”。从万杉寺西行二三里,到秀峰寺。秀峰寺中颓废,寺外风景绝佳。又由秀峰往西到归宗寺,再往游温泉。庐山的景随空间位置的转移不断变化着,作者的笔随景的变换细细描绘,娓娓道来。文章如一长画卷,卷中有史亦有诗。 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李广田的《花潮》以人们看花赏花为线索,极力铺张,尽情描摹了在昆明圆通公园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看花人的情形。有一口气攀到最高峰的;有走累的,拣个好地方坐下来看的;有在花下走来走去的;有伫立仔细端详的;有牵过来摇摇的;有翘起鼻子一再嗅的;有在花前拍照的;有在花下打牌、下棋、喝茶、弹琴的……大家都在看花,“其他什么也顾不得了”。 沈从文的《过节与观灯》亦以人们的民俗活动为线索,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风土人情画。 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为纪念屈原,江南人包粽子,悬蒲艾,赛龙舟,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云南的跑马节,盛况非凡。有“百货云集”、“百艺毕呈”的集市,有赛马,有男女青年的对歌等,其热烈的程度,唯亲历才了解。灯节观灯,不只是正月元宵,古时七月的中元,八月的中秋,现在的劳动节、国庆节都有灯事,都能观赏灯景。作者又特别描述了家乡湘西逢年过节时观狮子龙灯焰火的情形,表现了浓郁的故乡情结。 有的散文不止一条线索,而是几条线索,下一篇文章里再讲述。
有没有感情丰富可以朗诵的散文?
稍稍修正一下题主的措辞,把“丰富”改为“充沛”或“细腻”是不是更好一点?“丰富”一般有种类多和数量大两个意思,似乎都不贴切,人的感情是丰富的,喜怒哀乐忧思恐等等,一篇散文能表达这么多感情吗?显然不能,而数量多呢?感情的数量多,是不是“充沛”更好一点?
每一篇优秀的散文,必定要有充沛的感情做支撑,否则就不会称之为优秀,而由优秀上升到经典,感情不但要充沛,而且要笔触细腻!文学是艺术,散文是文学的一种。每一门艺术,都是细节艺术,越是高端,越是精致,越是鲜有细节失误,细节的刻画,往往很大程度上决定艺术品位合价值。
文学艺术,粗略地讲,就是文字表述思想的艺术,用最简练的字,表达最精确,最全面的思想。关于炼字,古人有这样的表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甚至“推敲”都能成为典故,可见,文人对细节苛求到了什么地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一篇经典文学的诞生,不只是散文,必须有深厚的文学积淀,然而有了文学积淀,没有丰沛的感情做基础,可能能写出优秀作品,却不一定能写出经典作品!在文学里面,优秀和经典的差别,往往就区别在感情上!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什么是“天”?“天”就是天然的,自然的,发自肺腑的,有了很深的文学积淀,感情到处,不吐不快。有一句话,叫做“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平平常常的生活之中,突然间就大喜过望,或者痛哭失声,可能吗?如果有,要么就是演员,要么就是精神出现了问题!好的文章,有辞藻华丽的,也有语言平实的,但是,一定要感情真挚(这里的文章指文学文章,不包括科学文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所谓“精神到处文章老”,而没有“辞藻到处文章老”一说!
散文,既然是文学的一种,那么,经典的散文,出乎其类而拔其萃,感情充沛是不用考虑的问题!如果问“有没有感情充沛的散文”,可以说,感情不充沛,很难成为散文,至少是优秀散文!散文讲究“形散神聚”,“神”是什么?是中心,是思想,是感情!所以,经典的散文,都是感情充沛的散文,或者再加个词“感情细腻”。如果一篇散文的感情基调定位不明确,比如要表现“丰富的感情”,要写出悲痛的喜悦,好办吗?其中再夹杂一些“恐惧和酸楚”,这样的话,很可能就是“形散神也散”了,一旦“神”散了,还是散文吗?所以说,“有没有感情充沛的散文”,基本上是没必要问的一个问题。
在继续加一问:“有没有适合朗诵的散文”?我认为,就没有不适合朗诵的散文!汉字,是“音、形、义”的三结合体,套用一下,散文也是。写在纸上,是散文的视觉形象,诵于口中,是散文的听觉表现,而这两者的目的,是为了“义”,或者说,这两者是“义”的载体,字形可以表达“义”,字音也可以!如果不适合朗诵,那我们的汉字,岂不丢了“音”这个要素了!
人的感情是丰富的,但是,某一具体时段的感情,是单一的,不可能“悲痛的喜出望外”!散文也是,写散文,是某个人某一时段的劳动成果,这一时段,他表达的感情是单一的,这一段单一的感情就凝固在了他的笔端!但是从总体来看,某一散文作家,或者所有的散文作家,所有的时候之和,感情是非常丰富的!之所以感觉到某一篇散文不适合朗读,是不适合某一特定场合的朗读!比如朱德的散文《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感情很深沉,很真挚的散文,这篇散文是祭奠文章,当年由谢觉哉诵读,辞藻不华丽,但是感人至深!谁能说这篇散文感情不充沛?谁能说这篇散文不适合朗诵?但是,你把这篇文章拿到庆典性质的散文朗诵比赛上诵读,就不合适!是你选错了文章,不是作者写错了文章!再如今年国庆书法征集作品,我选择了一篇杨朔的散文《茶花赋》,因为这样的场合,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合眷恋,用笔墨的形式表现,和用声音的形式表现,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表现的“义”,如果是国庆朗诵比赛,这一篇文章同样适合!
之所以有“有没有感情充沛、适合朗诵的散文”这样的疑问,是没理清散文使用的场合,或者说,没把握住场合的感情基调!场合的感情基调和散文的感情基调一致了,这样的散文,就适合该场合下朗诵!
至于纯欣赏性质的,什么样的散文都适合朗诵,适合朗诵练习,不信,你搜一下已经成为经典的散文,网上是不是都有朗诵录音?正在成为经典的新创作散文不算。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zjgdxz.com/post/27206.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