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感人至深的著名散文值得分享?
谢邀。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问,好就好在好散文是散文诗。我要推荐如此这般写散文者叫李又然。他晚年的回忆录,大多篇幅长,在此不便发。我要向网友们推荐这样一篇散文,在当时产生过颇大影响,而今也被选入最新出版的纪念文集,是有名的千字文:《比我淋更多的雨――悼念雪峰同志》。
这篇散文第一次发表的时候,原载于《人民日报》副刊“心香一瓣”(1980年1月11日第五版);后被收集于《李又然散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同时还继《冯雪峰全集》第一至第十二卷本的出版发行,被收入到《冯雪峰纪念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
李又然:《比我淋更多的雨――悼念雪峰同志》
1979年11月17日,文代会闭幕后一天,开冯雪峰同志追悼大会――他被迫害已经死去三年。
雪峰同志是我经常见到的,但实际接触只一次。这一次留给我极其深刻的印象,我总感动着,怎么也不能忘记。
一天,程砚秋唱他双出拿手戏:《锁麟囊》和《荒山泪》。他送丁玲三张票。丁玲说:“找雪峰去。”于是一起到北京饭店,她上楼,我在门外等着。长安大戏院散戏的时候,天微微下雨,只有一辆三轮车,让丁玲先坐上回去。我从西朝东步行,雪峰陪着我。到了北京饭店门口,我请他回去。他还是陪着我,又走了很长一段路,才又找到一辆三轮车,我坐上了,他才独自回去。这时候,雨大起来,他淋湿了;到饭店后,该已湿透了吧。他比我淋更多的雨。――他是自我牺牲的人,倘若落下来的不是雨,是危险,他也一定陪着我,保护我;要去牺牲呢,他也先去牺牲。这是一定的。他就是这样的人!
他待部下极好,个个都深深地怀念他,尊敬他。
在干校,他满桶满桶地挑粪。别人叫他不要再挑了,他不听。
他哪一年入党的呢?1927年,“四一二”事变,共产党被杀得最多最惨的时候!“宁可错杀一千,不要放过一个”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精神啊!从此以后,他几十年如一日,忠心耿耿为党的事业工作,直到最后。
他晚年是很惨的: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他没有别的要求,一心渴望回到党里来!他这愿望,终于实现了。
他的一生是战斗的,光荣的,刚正不阿,正直,感人至深的!
雪峰同志死了,但我仍旧看见他。像他那样的共产党员是不死的。
他永生着!
有关母亲的超级感人的散文。一定要是散文。字数要在600字以上哦!一定要是关于母亲的?
一直想写写母亲,可总是一拖再拖,像冰心当年为母亲写诗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开始了又不知道该怎么结束,生怕会因自己文底不够而写不好。可现在因工作而远离了母亲,加之母亲节的缘故,也觉得有写写的必要了。
母亲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她很勤劳。或许是因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吧,总想为父亲延续香火,结果第三胎才终于生了我这个不很争气的儿子。当年计划生育抓的正严,一个我竟罚掉了家里一万多元,我很难想象这个数字在80年代对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只是听母亲谈起过当时的辛酸:东借七块,西凑八块,钱借不到就到亲戚家借小麦玉米,总之通过种种途径,终于把我“借”来了,最后的结果却是家徒四壁,甚至门窗都被人拆掉了。好在后来的几年里韭菜的价格不错,母亲凭借她勤劳的双手与父亲一口气种下了6个畦子,没几年时间,不仅还上了债,还在97年盖上了新房子。总之,是母亲的双手托起了家里的半片天空。
母亲希望家里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有出息,那种感情是再真实不过了。母亲知道自己没读过书不能识字的痛苦,所以就拼命的劳动,供着三个孩子上学读书。可后来却都没顺着她的意。大姐初中时因与老师发生冲突,一气之下辍学回家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母亲从抽屉里拿出钱给大姐时那哀求的声音,我还清楚地记得从母亲脸上落下的那心酸的泪水。可我当时还小,不懂得劝劝大姐,更不懂得安慰母亲。二姐很想上学,希望自己会出人头地,可她中考没能过,加上当时家里的困难,二姐也只是初中毕业就结束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可曾经自认为长大了的我又何尝没犯下跟大姐一样的错误。可好在自己后来想通了:我是母亲的根,是全家人的希望啊。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zjgdxz.com/post/33539.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