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歌大全 > 七上散文-七年级上册的鲁迅的散文诗?
2020
11-05

七上散文-七年级上册的鲁迅的散文诗?

七年级上册的鲁迅的散文诗?

《朝花夕拾》包括 《朝花夕拾》小引、范爱农、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琐记、无常、后记 。 《故事新编》包括 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 《彷徨》包括 祝福、弟兄、离婚、幸福的家庭、伤逝、长明灯、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肥皂、在酒楼上。 《呐喊》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野草》包括 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 复仇、复仇〔其二〕、希望、第雪节、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七上语文24课散文诗两首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第一课 在山的那边――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第二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第三课 短文两篇――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卑微 一丝不苟第四课 紫藤萝瀑布――终极 迸溅 繁密 伫立 凝望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第五课 童趣――【没有】第六课 理想――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第七课 短文两篇――贪婪 堕落 点缀 冉冉 苦熬 雏形 丰硕 稀疏 累累 低回 沉甸甸 眼巴巴 繁弦急管 红灯酒绿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多姿多彩 不可磨灭 回味无穷 第八课 人生寓言――慧心 嬉戏 风韵 闲适 禀告 厄运 行乞 正色 落难 归属 流落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阴晴圆缺 举世无双 心痛如割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多愁善感 天灾人祸 突如其来 异国他乡第九课 我的信念――执着 鞭策 盛名 报酬 奢望 蹂躏 呵责 懊恼 沉醉 迷醉 猝然长逝 问心无愧第十课 《论语》十则――【没有】第十一课 春――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适 欣欣然 繁华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第十二课 济南的冬天――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肌肤 秀气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水墨画 蓝汪汪第十三课 夏感――黛色 灵秀 贮满 终极 匍匐 澹澹 芊芊细草 轻飞曼舞 春华秋实 春花秋月 闲情逸致第十四课 秋天――丁丁 幽谷 肥硕 栖息 归泊 寥阔 枯涸 清冽 梦寐第十五课 古代诗歌四首――【没有】第十六课 化石吟――奇幻 远古 骸骨 乌有 潜行 裹藏 葱茏 幽雅 叹服 造物主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第十七课 看云识天气――峰峦 预兆 轻盈 匀称 崩塌 弥漫 征兆 一霎间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扰乱 哀鸣 狩猎 哀号 喧嚣 喑哑 沉寂 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隐隐约约 赶咐作响 连续不断 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第十九课 月亮上的足迹――观测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第二十课 山市――【没有】第二十一课 风筝――筝 秃 蟹 蕾 堕 丫杈 寂寞 憔悴 肃杀 诀别 荡漾 嫌恶 笑柄 可鄙 什物 惊惶 瑟缩 傲然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第二十二课 羚羊木雕――抹 攥 逮 怦怦 树杈 寒战 第二十三课 散步――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第二十四课 散文诗两首――匿笑 祷告 并蒂 花瑞 菡萏 欹斜 慈怜 荫蔽第二十五课 《世说新语》两则――【没有】第二十六课 皇帝的新装――炫耀 称职 妥当 呈报 滑稽 陛下 精致 头衔 爵士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第二十七课 郭沫若诗两首――缥缈 定然 珍奇 闲游 笼罩 疏星 第二十八课 女娲造人――女娲 澄澈 幽光 灵敏 绵延 神通广大 莽莽榛榛 第二十九课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嬉戏 哞哞 潺潺 眨巴 红润 孪生 痒酥酥 踉踉跄跄第三十课 寓言四则――【没有】无拼音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春》 是一篇什么散文?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  《春》的层次:  1.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作者“盼春”之情。  2.第二部分(第2-7段),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作者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写春的景象,春天的气息。五个段落五幅画,合起来组成一幅立体的春天全景图。这幅图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有形状,有声音,有景物,有人物活动,还有层次分明的意境,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①(第2段)通过春天的山、水、太阳,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此段可独立作为一个部分:“寻春”)  ②(第3段)具体描写春天的草。  ③(第4段)具体描写春天的花。  ④(第5段)具体描写春天的风。  ⑤(第6段)具体描写春天的雨。  ⑥(第7段)具体描写春天的人。(此段可独立作为一个部分:“迎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可以归纳为“颂春”(或“赞春”)。  ①(第8段)赞颂春天的“新”。  ②(第9段)赞颂春天的“美”。  ③(第10段)赞颂春天的“健”。  《春》的内容:  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是反复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作用,是强调作者盼春心情迫切。“脚步”是拟人。“来了、近了”写出了人们盼春的急切之情,透露着喜悦之情。短短四个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和赞美之情。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热切、喜悦的心情。这种情感,始终笼罩着全篇,而且越来越浓烈。  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是“寻春”。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使春有了人的情态。“睡醒、张开了眼、”都是拟人,形象地描写一切都将重新开始。这样用人们睡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的具体神态,准确、传神、又富有情趣的表现出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后面三句是排比,简洁而周详地写出春回大地,春满人间。“朗润、涨、红”是摹状,分别描绘山、水、太阳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写出了春天的变化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愉悦之情。“脸红”也是拟人,突出春暖。这一段,作者总写春日融融的景象。而这种温馨、暖和的情感,洋溢着全文。这就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自然的背景。  下面开始“绘春”,作者分别摹写了春天的草、花、风、雨,从多侧面描写春天景色。  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 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是春草图。先正面写:“偷偷地、钻”都是拟人,写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小草生长是悄悄的;它们从小草出土的情状,表现毫不张扬却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写出春草的质地和色彩,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这属于侧面描写,草的新、嫩,令人喜爱不已。“坐、躺、打、踢、赛、捉”一系列动词,写出春天带给孩子的欢乐和欣喜,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嫩嫩的、软绵绵的”。“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是排比。“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的对仗。“轻悄悄、软绵绵”写出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柔。这一段是静中有动。  ⑷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春花图。作者是以动写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回环格套拟人格,写出百花烂漫,春花竞放。“赶趟儿”是拟人,写出了百花闹春的景象。“像火、像霞、像雪”,三个比喻句排比,写出春花绚丽,百花争艳。“甜味儿”是通感,写出春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甜美。“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是联想。“嗡嗡”是拟声,写出蜜蜂之多。“闹、飞来飞去”写出蜂蝶繁忙,衬托百花香甜,引人遐想。“遍地是、杂样儿”写出野花众多。“像眼睛、像星星”,写野草众多,进一步展示春意的浓郁。“眨呀眨的”是拟人,写野花随风摆动,闪闪烁烁,时隐时现。  这一段写景层次很清晰:树上→花下→遍地;作者写花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从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从花味甜联想到果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儿们相映衬;另外,作者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白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⑸“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这是春风图。“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引用。下面作者把空灵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声、有情、活灵活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春风温柔,把无形的风变成有形的。“抚摸”突出柔和。“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从嗅觉写春风芬芳。“高兴、卖弄”是拟人,写出鸟儿的自由、自豪,从侧面描写春天的美好。“呼朋引伴”是句中自对,又套拟人连用,突出春天带来的喜悦。“唱出、应和”都是拟人,从听觉写春风柔美。“成天嘹亮的响着”是夸张,写出牧童春风得意的情态。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感到春风的柔和。这样,把本来无形的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⑹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是春雨图。主要用正面描写,写出春雨中的特有美景。“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别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句写出春雨的多、细、密;“斜织”写出春雨的轻。“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小。“绿得发亮”写出春雨的亮。“青得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净。“黄晕的光”写出春雨的柔。这些,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也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充满了诗情画意。“慢慢走着”写出春雨的和平。“披着蓑戴着笠”写出春雨的及时。忙于劳作的农民同雨中慢走的行人,形成鲜明对比。“静默着”写出春雨的宁静。  ⑺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这是“迎春”图,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欢乐景象。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环境里,人也充满了春意,他们充满活力走进大自然。“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采用排比,写出春早人勤的生活情景。“赶趟儿”与春花图照应,写出人们奔忙的热闹景象。“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反复兼对仗格,写出早春使人们挥发出勃勃生机。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引用谚语,写春天给人们播下希望的种子。  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那么第五幅画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这五个图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草、花、风、雨、人,完美结合,和谐一体,给读者以优美的艺术享受。因此人们情不自禁地喜爱春天。  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⑼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⑽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段是“赞春”。赞美春天的新意、娇美和活力。“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新,像新的生命一样,给人无限希望。“生长着”是拟人。“小姑娘”比喻春天美,像漂亮可爱的女孩一样,给人无限愉悦。“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也都是拟人。“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健,像强壮的小伙子一样,给人无限力量。“领”也是拟人。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个结尾新颖奇崛,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兼有递进,气势迭起,嘎然有力地归结全文,淋漓尽致地讴歌春天的美好、从小到大的发展。这样,作者对春天的感情由喜欢到赞美,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爱好上升到社会寓意。  全文描绘春的形象,作者善于把握最能代表春天特征的事物,并且运用各种手法,如生动的拟人、绝妙的比喻、有力的排比、众多的反复、精巧的照应、优美的摹状,选择了大量美好词语来形容春天,明朗欢快地表现出春天的健康壮美、生机勃勃。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让人感到一股柔情,感觉到充满生机趣味的春天。《春》的艺术修辞值得我们借鉴。  《春》的修辞:  《春》的修辞技巧,大致包括多格连用、诸格套用、数格兼用、综合混用。  (一)多格连用。  多格连用,特指一句或相近的几句连续几次使用修辞。辞格连用是最常见、最简单的辞格组合技巧。辞格连用,又可以分为同格连用和异格连用两种。  同格连用,就是在一个语言片断中,接二连三地使用同一种修辞格。如: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上面,前例“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是两个直接反复连用。  中例“偷偷”“钻”是两个拟人连用。  后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三个比喻连用。  异格连用,就是在一个语言片断中,接二连三地使用不同的修辞格。如: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上面,前例是“像眼睛,像星星”两个比喻与“眨呀眨”一个拟人直接连用。  中例“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卖弄”是数个拟人、句中自对等修辞格连用。  后例“像健壮的青年”“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是比喻、夸张、拟人等,三种辞格连用。  (二)诸格套用。  辞格套用,就是大格套小格,即以一个形式比较大的辞格为主,包孕其它几种形式比较小的辞格。如: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上面,前例是对仗,上下联各套用一个套复叠兼摹绘。  中例是对仗,两联均套用了反复。  后例是回环,上下句都套用拟人。  (三)数格兼用。  数格兼用,是指多种辞格兼容于一体,即同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是这种辞格,从那个角度看是那种辞格,多种辞格融合在一起。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上面,前例“偷偷”既是复叠又兼拟人。  后例三个句子,既是比喻又是排比。  (四)综合混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种成功的表达现象,是一种自觉的控制手段。高明的作者不会单一地使用一种修辞技巧。每当内容表达到最精彩部分,作者特别讲究表现技巧,使诸多修辞方式交叉融合,交相生辉。从某种意义说,辞格的混合技巧,是复杂的艺术修辞的特殊组合规律。因此,它们的表达效果非常浓重,非常强烈,非常深刻。如:  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②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上面,例①是“高兴、呼朋引伴地卖弄、唱、应和”等拟人连用,又兼、套三个句中自对“繁花嫩叶、呼朋引伴、轻风流水”。例②是排比兼递进,又套用三个比喻;每个比喻中又兼有拟人的连用。由此,也可见朱自清《春》的艺术修辞,技巧灵活,变化多端之一斑。  《春》的学习思考题:  1.绘春部分是全文描写重点。说说这个部分是怎样安排材料进行描写的?首先,简洁地总写春的轮廓,概写山、水、太阳的特点。接着,采用工笔细描,分别画出春天的景物,从多侧面描画多姿多彩的春景。最后,详细、生动地写出春回大地、万众迎春的热闹景象。  2.绘春部分的五幅图画之间是什么关系?前四幅,分别从草、花、风、雨等不同方面描写春的美景,主体是自然景物。第五幅,是春早人勤图,主体是人,其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语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大肆渲染景物是为了突出人。所以说,前四幅是为第五幅服务的,起着陪衬、铺垫的作用。  3.请在第2、3、4段中,各找一个拟人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形象画出春天降临、大地复苏的欢乐情态。“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生动地表现出小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亲切地写出树树争春,花花竞放的热闹情景。  4.作者笔下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能不能不要“嫩嫩的”?不能。“嫩嫩的”写出了早春小草初生时柔软而鲜亮的质地,体现了节令特点。  5.作者写了哪些花?写到花的哪些方面?写果实为什么要用“仿佛”?具体写桃花、杏花、梨花,这些都是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花。此外还写了野花。  写花多:“开满了花”“遍地是”。    写花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写花香:“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不是初春的景象。这是由花香联想将来的果实累累,是遥想之笔,并非实景。没有“仿佛”就不真实了。  6.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什么情态?“像眼睛,像星星”是比喻。  “还眨呀眨的”是拟人。  这样,写出了野花在阳光下、春风中的风姿:明亮耀眼,遍地都是,随风晃动,时隐时现,值得人们珍惜、怜爱。  7.风是无形无声的。本文是如何让读者感到风的存在?作者借助触觉写风,把风比作“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人感到它的温柔;借助嗅觉写风,从“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让人感到风的芳香;  借助听觉写风,从“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牧童的短笛……嘹亮的响着”,让人感到它的恬美。  8.作者是如何写雨的?侧面描写时,又借助了雨中哪些景物?有时正面描写雨的形态:“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有时通过雨中的景物:树叶、小草、灯光、行人、农民、房屋,侧面描写春雨。  9.最后三段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不能调换。    因为“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揭示了一个从小到大、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作者以此为喻,形象地写出春天将走向成熟和丰富,表明春天是新的、美的、富有创造力的。)  《春》的学习小结:  本文名为《春》,实质以人为本:以情写景,景中有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清词丽句中,饱含了作者对生活纯真的热爱、对未来执著的追求。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