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命名 > 端午香包散文-端午节快到了,您的香包配齐了吗?
2020
11-14

端午香包散文-端午节快到了,您的香包配齐了吗?

端午节母亲做的粽子,奶奶做的艾草香包,对于端午节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记忆点?

在镇江,除了“五月节”这样的称谓,除了“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这样的旧习,还有一句谚语叫“年怕端午日怕中”,意思是说端午节是一年中的正中间,就像每天的日头到了头顶,就过了一半了,劝勉人们要珍惜时光和努力。


我实在比常人“年怕端午日怕中”,还要多一怕。


按照我哥的说法,我的一位至亲是在端午节这天染上的病,并于几年后殁于端午节当天。我哥说,他那天目击了“鬼上身”的过程,他在背后看到,那位至亲揭开了煮着粽子和鸡鸭蛋的大锅,蓦然就打了一个很大的激灵。


我哥的叙述有着余华小说的风格,除了没有博尔赫斯那样的西式豪华句子,在接地气和夸张表述上,显得毫无二致。


纵然端午节从各个方面看,都重要无比,但是很多年以来,我都从内心一直拒绝提及和端午节相关的话题。我强制让自己记忆的,只有端午节当天怒放的绣球花,以及一锅喷香的粽子。


我们家那盆绣球花彼时风华正盛,那是有着40年左右树龄的超大盆栽,开枝散叶无数,众多亲朋掐枝而去,在每一个角落扦插成功,开出妖娆的花盘。


而我们家的最绚烂。它在端午节那天开放的姿态,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它从白转蓝,又从蓝转粉……就像余华的语言一样肆意奔放,就像粽子一样走遍每一个有华人的地方。


吃货二毛曾经说:“广西有一种用30斤糯米和一整只鸡为馅料包成的粽子,据说此巨粽要在锅里煮两天两夜才能吃。”


在我记忆里,我们家那锅粽子散发出的香气,比30斤糯米加一整只鸡的粽子,还要浓烈,足以透过时光和雨幕,刻刻向我奔袭而来。


谢谢邀请,谢谢关注!

端午节快到了,您的香包配齐了吗?

香包,也叫香囊,就是将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雄黄、冰片、樟脑等研成粉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外包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按着个人的喜好做成各种不同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佩戴在胸前、腰后、或者肚脐前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等功效。

佩戴香囊,虽然是一种民间习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端午节后,天气越来越热,一些传染病开始蔓延,古人为了孩子们能健康成长,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上,这样可以驱邪、防病,又芳香四溢,美观大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插艾叶,还要给孩子们带上香囊,作为传统文化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发扬光大,以丰富人们的节日生活,增强幸福感。

可惜的是,现在一些好的文化传统,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本地除了挂葫芦,吃粽子,很少看到孩子们带香包,门上插艾叶了。我小的时候各种习俗还很兴盛。例如,端午节天没亮的时候,孩子们就起来,采艾蒿、用麦草上的露水洗脸,吃鸡蛋、粽子,野外踏青等,觉得很有意思。现在已经没有那种节日气氛了!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