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18课蝉写一篇300字的散文?
蝉
[初唐] 虞世南
垂抉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 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赏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抉饮清露”,“抉”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抉”.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抉”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抉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骆宾王 《狱中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政见不合,触怒了武则天,遭到诬陷,以莫须有的贪赃罪名下狱.这首诗是他在狱中听蝉鸣有感而作.全诗虽写蝉声,却处处浸透着一种低沉、压抑的情绪.
关于蝉的古诗
蝉
唐-虞世南
垂抉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另一个版本
蝉
虞世南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抖,没有声响.它就是在树上知知不休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声音却那么的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名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聒聒!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zjgdxz.com/post/63757.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