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命名 > 散文怎样立意新颖-散文创作怎样才能有新意?
2020
11-18

散文怎样立意新颖-散文创作怎样才能有新意?

散文创作怎样才能有新意?

散文的写作,要想写出新意,是一件很难的事。这种文体,既要不拘一格,又要不落俗套,要下一番苦功夫。

首先、选材要有新意。散文能写的东西很多,什么都可以写,小到鸡毛蒜皮,大到天地宇宙,日月星辰。要写出新意,从什么角度,反映什么趣味,选材是关键。同样一件事,用材不同,作品的质量截然不同。

第二、立意要有新意。一篇散文,要表达怎样的意境,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深度,给人以回味,有意犹未尽,层层递进,其味无穷,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基本算成功了。

第三、结构要有新意。散文的结构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格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形散和神不散“,散而不乱,散而有心,散而神聚。

第四、语言要有新意。散文的语言可朴实可华丽,可俗可雅,可深可浅,可描可述。总的来说,要给人以美感。读来顺口顺心,有情有境。

第五、情境要有新意。散文的描写,叙述,抒情必不可少,情要真挚,境要深含。彰而不显,含而不露。尤如山之突兀而不尖,水之湍急而不迂。极尽自然之美,又颇含人文情怀。有诗的意境,词的深远。有画的色彩又有音乐的律动。

总而言之,一篇优秀的散文,使人读来如含糖而不化,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散文创作怎样才能有新意?

散文创作怎样才能有新意?

散文创作怎样才能有新意?文章的新意有多方面。

可以是语言创新。在语言上求得突破,要求我们对词汇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不能每次说到月色便是“月色如水”,说到闲适便是“看庭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卷云舒”之类。语言的创新要求词义的重新开发。你不可能消灭一个词,但你可以让它出场时让人意想不到,极大限度地解放它,恢复它的活力。比如“舀”这个字,是动词,通常只和“水”、“酒”、“饭”等名词组合,记得有篇散文把“舀水”写成“舀月亮”,“我把月亮舀到瓢里,倒进红盆里,又舀了一个月亮,倒进绿盆里”,这样写,既新颖又真切,并不感到别扭,省去了很多笔墨,把一个儿童在晚上玩耍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全在那一个“舀”字的创新运用上,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可以是意象创新。意象是作品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具体物象,可以是树木、花草、动物、风雨雷电、器物、色彩、人等等。有很多意象被人们反复运用,已经约定俗成,比如“杨柳”,是“离别”的意象。“菊花”是“隐逸者”的意象。“红叶”是“传情”的意象。“游鱼”是“自由、惬意”的意象。“玉”是“高洁、脱俗”的意象。“明月”,是“思乡、思人”的意象。“大雁”是“传信、思归”的意象。色彩中,“白”是“纯洁、无暇、丧事”的意象;“ 红”是“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的意象;“ 绿”是“希望、活力、和平”的意象;“蓝”是“高雅、忧郁”的意象;“黄”是“温暖、平和”的意象;“ 紫”是“高贵、神秘”的意象;“ 黑”是“黑暗、绝望、庄重、神秘”的意象,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散文中可以只取一个意象,也可以采取一组意象。不久前我在晚报上发表的那篇《生日》,围绕着“生日”这根主线,采用了“小火鞭”、“花书包”、“蹩脚演员”、“孝子贤孙”、“幸福美酒”一组意象,分别象征自己一生中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阶段,形象生动地浓缩了自己的一生,贴切而又新颖。

可以是构思创新。我先读一篇几百字的小散文《俯视瀑布》:

前不久,我与朋友去参观黄河壶口瀑布。进入景区,我以为这个世界第一黄色大瀑布,会象云台山大瀑布那样远远就能看到,想不到只见游人不见景。朝人多的地方走去,向北可以望见黄河水从高山峡谷的拐弯处奔流而来,接着再往前走,先是听到闷雷似得响声,愈近愈响,直至轰然巨响震耳欲聋,方得一见瀑布真容,此时瀑布已在我眼前,仅隔一道栏杆。原来,这瀑布在河床内的水平面以下,必须近前俯视才可看见。

黄河沿着晋陕大峡谷北来,原本的浩瀚水面,骤然被约束,滚滚洪流争抢着从狭窄通道中挤出,形似巨壶注水。从壶嘴汹涌而出的黄水,先是形成一个巨型斜坡,坡面上凸起的高高低低的巨石阻挡,惹得黄水怒不可遏,遂掀起滔天巨浪。浪涛相互碰撞着跌入30米深谷,又遇谷底顽石相迎,发出雷霆般的怒吼,激起惊涛拍岸,雾霭千丈。若遇阳光照射,空中雾霭便映出七彩霓虹,凭添一道阴柔靓丽,令人无限遐想。光未然、冼星海在此得到灵感,从黄河咆哮的意象中,看到了民族伟力,创作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

孔老夫子一句“高山仰止”,定格了人们仰望伟大的视角。杜甫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局限了人们俯视臧否的观念。诗圣倘若观过壶口瀑布,一定会有“俯视伟大”的另一番感慨。景区的高音喇叭里,用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诱导游客昂首望天。我不相信诗仙会把如此壮观、如此震撼人心的景观,放在作于河南嵩山表达它意的《将进酒》里捎带出来,而不去作一首专门描写壶口瀑布的诗。景区为什么不在“俯视伟大”上做文章呢?

象征中华民族伟力的黄河大瀑布,只有眼睛向下才能看到,鼓舞民族的《黄河大合唱》,只有眼睛向下才能创作出来,本来,这伟力就存在于低处,底层。这使我想起毛主席的一句名言,“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这篇游记,内容是记述我们一行参观黄河壶口瀑布的情形。那天有80多个老年记者同行,《焦作晚报》登出来的就我这一篇。我的构思主题,鲜明地定位为“俯视伟大”,以此来选材和谋篇布局。古今写壶口瀑布的诗歌散文很多,但从这个角度立意的独此一篇,这就是新意。

全面创新很难,哪怕某些方面有创新就好。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