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命名 > 散文报告文学的例子-有谁报告文学的特点?
2020
11-18

散文报告文学的例子-有谁报告文学的特点?

报告文学的尴尬时代《烈火英雄》为何意外走红?

报告文学为何尴尬?

发展历程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19世纪的晚清,报纸登陆中国,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产物。报告文学才开始孕 育。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第一批初具报告文学雏形的作品,但只是到了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才明显具备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梁启超之后,报告文学作品慢慢多了起来。在新时期,《人民文学》以醒目的标题,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刊发在1978年1月号头条位置,揭开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第一页。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有《绞刑架下的报告》、《 包身工》、《西行路上的左公柳》等。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家,对避免报告文学的工具化、功利化写作都有高度自觉,从而尽可能排除来自外界的干扰,以独立的调查和立场去书写自己的真实体验、独特发现并作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又能把报告文学叙事建立在文学的艺术表现上,让“报告”与“文学”达成时代性与文学性的和谐兼容;众多价值取向不同、风格各异的报告文学作家、以各自的方式,共同书写了新时期报告文学异彩纷呈的时代



近代以来尴尬困境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文学逐渐边缘化,更有甚者宣告“文学已死”“报告文学已死”。大众娱乐占据人们的视野,相对于文学性的作品,大众更偏爱快节奏速食性阅读节奏。更多的编辑为了抓住眼球,在文学创作中大量的虚构事实,脱离真实性。其实文学与哲学、宗教一样,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点和终极关怀,无论是虚构类文学还是非虚构类的报告文学,又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表现、怎样的媒介传播,文学都将陪伴人类走向终极,人类不死,灵魂不灭,文学永垂。

走向何处

早在17年,陈启文在接受采访时就已经分析了现代报告文学为何一再处于边缘化,不被大众接受。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大多数创作者选择逃避事实,曲意逢迎。使得报告文学没有真相,没有深度的审视,没有思辨的能力,这样的作品是无法抓住读者的。这考验的是创作者对于社会问题的自主选择和关注程度。其次就是去追寻真相的能力,对真相的揭示程度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份勇气。夏衍为了创作《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在深入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便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报告文学要摆脱困境,需要作家恪守立场和信念,使得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精神。

电影《烈火英雄》走红



具有真实性

电影《烈火英雄》是根据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改编而成,2010年7月16日18时左右,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起火爆炸。火灾的发生地是国家级的能源储备库,六万多平方米的油罐区燃起了几十米高的大火,如果引爆引燃其他高危化学品罐,大连将沦为第二个庞贝城,周边海域数十年之内将寸草不生……在这场战役中,消防官兵经历着血与火的考验,历经磨难,打赢了这场生死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消防史上的奇迹。鲍尔吉・原野拿着辽宁公安消防总队党委的公函去辽宁公安消防总队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采访。他采访了200多人,最后记录下的是188人。他对每一个采访对象说的话,都会再次去了解、去验证、去还原。这部电影最感人之处也就在于它的真实。大部分救灾场面都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甚至现实更加惨烈。



切入点抓住眼球

除了真实性,本身题材的选择就自带光环,消防题材本足以让观众带有崇高的敬意去观看,同时里面穿插着一系列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线索,更能引起共鸣。新婚燕尔的徐小斌,刚和女朋友闹了别扭,还没来得及和好,就牺牲在了漂满石油的江水里。被儿子误会的江立伟,还没来得及告诉儿子“爸爸不是坏人,爸爸是英雄”,就葬身在了熊熊烈火中。还有战士之间的兄弟情,郑志、徐小斌、江立伟,熟悉的战友一个个牺牲。只留下马卫国继续和下一个火场战斗。当灾难被阻止,火焰在废墟上渐次熄灭,精疲力尽的消防队员们坐在一片片瓦砾砖石之中吃饭的时候,马卫国抓着餐盘上的鸡腿啃了两口,忽然攥着鸡腿失声痛哭。



这些朴素珍贵的情感在救灾中更能引起共鸣。告诉我们消防员们在火场里是战士,但在火场以外,也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烦恼的普通人。他们首先是自己小家庭中的一员,其次是孤独的斗士,最后才成为英雄。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将安全意识放在首位,不要让更多人牺牲。

《烈火英雄》的走红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也给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树立了新的典范。我们有理由相信报告文学在新时期会越来越好。

有谁报告文学的特点?

特点:

1、新闻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的真实性。

2、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中国的建设速度飞快地发展着,报告文学这一紧贴现实的文学形式,也以坚实的步伐,不断地迈向成熟。全景式报告文学、问题报告文学、学术与新闻以及与文学相融合的报告文学,使中国的报告文学不断地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在新时期,《人民文学》以醒目的标题,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刊发在1978年1月号头条位置,揭开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第一页。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有《绞刑架下的报告》、《包身工》、《西行路上的左公柳》等。

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有哪些?

散文集《生命草》、《爱在人间》、《玛雅之谜》、《岛人笔记》、《赵丽宏散文选》、《艺品》、《人生韵味》、《喧嚣与宁静》、《死之余响》、《在岁月的荒滩上》、《读书是永远的》、《唯美之舞》、《日晷之影》,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沧桑之城》,报告文学集《心画》等六十余种著作,有四卷本《赵丽宏自选集》行世。作品曾数十次在海内外获奖,散文集《诗魂》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不少散文作品被选入全国各地和香港、新加坡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语文课本,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