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命名 > 散文春朗诵基调-朱自清散文春如何朗诵?
2020
11-18

散文春朗诵基调-朱自清散文春如何朗诵?

《春》是一篇什么的散文/?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春》的感情基调轻松愉快、充满活力。《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 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春》的语言简朴、活泼、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朱自清散文春如何朗诵?

把握作品的内容 ⑴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

望文生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⑵深刻。

细致的感受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

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

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⑶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春》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也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勾画出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作者以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展示出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除此外,《春》的语言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