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文章内容?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的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棉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 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 ,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象 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 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象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 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 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 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 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象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 ,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于是又记起>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今晚若有人采莲,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谁还记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如何理解?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最后一句话“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己到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表面上看,这句话平淡无奇,不过是对眼前景象的现实描写,实际上,这句话却是全篇最耐人寻味之处,是隐藏作者思想和情绪最深的句子,是全篇思想的点睛之笔,是作者一路情绪发展变化的高潮。要理解这一点,得从作品的开头说起,并紧紧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线索。
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因为听到了许多消息,引发了许多感受。但他听到的消息,却无法跟人评论。他心里的感受,也没法向人诉说,只能一个人静静地去消受。所以他出门散步,是没有告诉妻子的,更没有叫上她。他只有在对荷塘月色的欣赏和描绘里,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思想和情绪,隐隐约约、曲曲折折地表现出来。
作者先是描写荷塘旁的小路,“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里,作者并没有明说小路象征什么,但读者读到这儿,却容易由小路的形状、颜色和村质,联想起一九二七年的中国。那时的中国,不正是走在一条曲折的,处处容易着火的黑色小路上吗?作者说自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怕就是听到了许多不好的消息,引发了许多感受。这些感受,又不能向人诉说,所以作者才一个人,趁夜色出来散步,独自默默消受。这里的“寂寞”二字,给全篇定下了孤独、忧愁、烦闷的情绪基调,后来的所有情绪变化,都是在这一基调上展开的。
接下来,作者又说了一番独处的妙处,但这妙处的立足点,也还是孤独。所以说,与其说作者是在一个人受用那无边的荷塘月色,不如说是在承受无边的孤独和愁闷。
紧接着,作者又描写了荷塘的一系列景色,如鬼影一般的树影,无精打彩的路灯,令人心烦的蝉声蛙声等,但这些描写,无一不散发着孤独和忧伤的气息。只有那如美人出浴般的白花,才给荷塘和作者的情绪增添了一丝亮色。但由此引发的对江南采莲美景的美好回忆,却又很快回到了美景不再来的哀叹中了。
值得深思的是作者对蝉和青蛙们的态度。蝉是白天和里夜都会出来烦人的,叫声单调难听。青蛙的叫声则黑夜才有才响才热闹。作者在这里提蝉和青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似乎是有所指吧?所以作者用一句“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不动声色地划清了与蝉和青蛙们的界限。
最后那句“轻轻的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则是用妻子的无思无虑,与自己的一路忧思作对比,是在无声地告诉读者,自己到头来还是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满腹的寂寞和忧伤,还是只能一个人默默忍受。所谓大音稀声,其实就是这种境界。这种含而不露,暗中对比的手法,更能凸显作者的狐独和忧思。
荷塘月色,淡淡的忧愁。月色荷塘,幽幽的哀伤。
荷塘月色原文?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节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大概是我记得最清楚的描述孤独的一句话,孤独不是万籁俱寂中的落寞寂寥,而是喧嚣世事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zjgdxz.com/post/69713.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