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
么么哒》是一本由大冰著作
,湖南文艺
出版社
出版
的平装图书
,本书定价
:38.00元,页数
:392,文章吧
小编精心
整理
的一些读者
的读后感
,希望
对大家
能有帮助
。
《阿弥陀佛么么哒》读后感(一):太阳
底下没有新鲜
事
起初看《乖,摸摸头》的时候
感动
得一塌糊涂
,看着书中各路人物
精彩
的人生
,让自己
好生感叹
了一把被自己荒废的了时光
,也惊异原来生
活也可以是这个样子
的。
接着把《他们最幸福
》找来看了,失望
不已。太无聊
了,故事
讲烂了。完全
没了看另外一本书的心思
。前段时间
,朋友
也是看了乖摸摸头想着把作者
的其他书也找来看,让我帮着找《阿弥陀佛么么哒》的电子
版,找了一段时间
没找到。
前天在网上瞎逛看到了下载了,花了几个小时
看完了。其实说来说去都是些有关
亲情爱
情友情
的小故事
,已经没有当初的惊喜
了。但是偶尔有几个小故事还是蛮温暖
人心
的,对于这类书,估计还有可取
之处已经是很难得了。
《阿弥陀佛么么哒》读后感(二):一碗没喝够的鸡汤
口口声声
的抵制鸡汤(大冰可能
不承认自己写的是鸡汤,不过我觉得是就是了!HAHAH~),但还是被这本书感动了
。想到蔡康永节目
中的说的,有时候读书,可能就是因为里面某个情景
中的一句话
,就把自己打动了(原话记不得了
)。在我决定
重拾书籍
的时候,大冰的这本书是我读完的第一本,我记得他写这么书的目的
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
上真的有人在过我们想过的生活
。在我这个微不足道
的读者这里,真真做到了。当我和别人讨论
起来一些类似
事件
的时候,有的朋友给我说,这种追求
梦想
,不就是在钻牛角尖么,或者他们自以为的宏图大志
,在他人眼里,你并没有这个才华
或者天份。我不知道这种思想
算不算佛家讲的执念
,但是人生是不是得有点期待
才能
坚持
走下去,才能觉得人生原来不是这么没意思
。
谢谢
大冰让我知道原来有很多人的生活过的这么有意思
。
《阿弥陀佛么么哒》读后感(三):我就不爱听都是别人的问题
这样的话
这个夏天
,北京下了一场突如其来
的暴雨
,鸽子
蛋大的冰雹从天而降
,打了整个帝都一个措手不及
,我和成哥被堵在了三里屯,心里一边担心
雹子将挡风玻璃
砸碎,一边看着油表已经指向红色
害怕半路
没有油,我咒骂着这该死的天气
,咒骂这可恶
的交通
,成哥幽幽地说了一句,为什么都在指责
别人的问题呢?这样的天气本来就不应该出门啊。
我一时语塞,那一天是8月7日,大冰和他的朋友
们民谣
演唱会
的前一天。
回到家后已是凌晨三点,翻来覆去
睡不着,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
看完了,合上书后没来由地,我想起了成哥的这句话。思量许久,我仿佛察觉到从前未曾明白
的一些细枝末节
。
大冰老师
的这本书写了十二个故事,让我们看到那些可能无法体会
的生活,承接上一本《乖,摸摸头》,这本书依然写得酣畅淋漓
,他总说自己是野生作家
,写作
手法
随性
洒脱
,又带着不同
于其他作者的肆意甚至是不羁,又有讲故事的技巧
,所谓的野生,是不按照套路
出来,但无形中,这样的风格
,成为了属于他的套路。
他是不愿意让我称呼
他为老师的,记得我在丽江拿着录音笔采访
时,他说我如果再叫他老师,他就要掀桌了。那一个下午我们聊了很多,桌子
上有烟有茶,还有几个大花卷和一片鱿鱼片,我们就着丽江的阳光
边吃边聊,我最印象
深刻
的一句话是他笑着说,看不到的就是假的,难道我们遇到的就不荒谬
么。
大冰(就不叫老师了)书里的几篇故事我应该是第一个读者,他一直都在茶者茶社写作,有时写完就会叫我看,比如《一百万个祝福
》和《凭什么》,他对写作这件事格外郑重
,有时能够写十几个小时,也会将之前写过的几万字推翻重来,这是我亲眼所见。我在看时他也会小心
翼翼坐在一旁,我提的意见
他也会认真
斟酌,如果有谁质疑这份写作的真诚
,我肯定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
茶者里会经常出现
大冰的读者,他们大多都是学生
,看过书后辗转找到这里,坐下来喝杯茶,大冰有时写作,也会坐过来闲聊几句开开玩笑
,有时我会
目瞪口呆
看着他们打闹,人走后我问你们之前认识
?他摇头说不认识,我惊讶
地说以为你会很客气
呢。大冰说客气那是粉丝
,我这是读者,算是陌生
的朋友咯。
有些事情
做得多了会被人不理解
,有些话说得多了会被认为是装X。我在微博
上经常能够看到有人质疑,比如去了丽江不给签名合影
,比如在小屋
说话多了会被请出去,比如总是冷眼相待说话不委婉等等等等,有时我甚至会想,一个人
,一个写作的人,到底还要扮演多少种角色
,做好多少事情,才能满足
所有人对他的期待,到底是要对任何人恭恭敬
敬,披上温和
礼貌
的外表
讨别人欢心,还是只做自己虽然看似拽酷却无比真实
地面
对周遭的一切。
你要虚假
的嘘寒问暖
,还是要真实的个人本性
,这是个问题。正如这本书(甚至之前的书)所遭受的争议
,我都在读完后认真思考
了这个问题。
8月8日,大冰和他的朋友们
开了民谣在路上演唱会,我坐在第一排看着大冰穿着
西装
一本正经
地主
持,他在演唱会开始
时说,愿你我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一场民谣演唱会上穿着西装的原因
。
那几日他得了重感冒我是知道的,发烧到浑身
疼痛
,嗓子
说不出话,见到朋友让他们离得远些以免被传染,我在台下看着他一额头
的汗水
,看着他引出一位位歌手
,采访加调侃
,介绍
他们的歌曲
和故事,我信了他说的那句话,我愿意做一个垫脚石,让这些歌手们被更多人所熟知。
那天在台上的许多人都被大冰写过,包括坐在台上一脸傻笑的成哥,还有老谢、宋昭、大军
、赵雷、阿明、路平等
等。有些我见过很多次,有些只有一两面之缘,我从不觉得他们虚假,反而他们格外真实,他们就如同大冰笔下
的那些故事,有着格外洒脱的一面
,同样也有不同于常人
的平和
。
大冰在书中的后记
里写得好,文学
作品
,终归是与人性
有关,发现
人性、发掘人性、阐述人性……最终升华人
性。我始终觉得,能够自在
生活,自在写作,是文学作品中最能够直接体现
得两个方面
,无论从故事和构架而言,这本书虽然是之前的延续
,但却保留这两方面最重要
的因素
,这就是可贵
的地方
。
只是,我们都太自我了,每个人的认知
都在有限
的范围
之内,却总是试图用自己的局限去理解这个世界的万事
万物
,我们又太缓慢
了,当世界变换
地如此急速时,我们却依然不紧不慢地成长
,我有时很焦急
,想让自己成长地更快一些,好跟上别人的脚步
,好跟上这个世界的脚步,无奈
生而为人
的局限和自我的狭隘
,我一直都犹如井底之蛙
,正是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
,才对任何的文学作品或其他的艺术
形式
,抱有更多的宽容
和近乎敬畏
的尊重
。
这书中的许多故事,我都听当事人
讲过,老谢跟我提过他在面对那些困境
时不得已
的面对和之后的善意
,宋昭在小屋唱歌时用几个段子
将国外卖
场的经历
讲得无比精彩,路平和小南京的恩爱
在朋友圈
被视为夫妻
典范
,靳松在接受
采访时把游走过的许多地方都比做是家,一个个人都真实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我们不自知,便认为他们是假的,是虚构
的,是妄言的,你说,这是谁的错?
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使得这些人变得好像离我们生活太远,正如我们不理解什么是又朝九晚五又浪迹天涯
的生活方式
,我们用自己的社会
经验
和以往的历练
去评断我们不熟悉
的生活,又带着几分自我的狭隘?我们用自己成长中的道理
去衡量这个世界千万变化
的周遭,又有着几分的公道
和客观
?我说不好
,也没法说,因为我也同样如此,在面对这样不熟悉的生活时,我一开始也有各种的不理解。
因为这份不自知,我亲自去探寻我不熟悉的领地
,而后我才明白,我们都是如此渺小
,在我们看来一切都是别人的问题。始终不得志是社会的功利
,善意无法接受是人心的浮躁
,故事看得假是作者编造,鸡汤不爱看是一无是处
。我们用各种各样
别人的问题来解释
自己遇到的种种不甘
和不顺意,何时又想过,其实是我们成长得不够
好,或者成长得足够好了。
当那些道理和故事无法慰藉
你的内心
,不是道理和故事错了,而是你已经成长到不需要
他们,道理不会变,故事也是真,他们没有问题,只是你成熟
了长大了,又为什么反过来责怪他们的一无是处?
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善良
是一种天性
,善良是一种选择
。选择善意,即选择天性,选择光明
。虽然人性在每个人身
上的星辉闪光
都只是刹那。
你从来不需要靠着别人的慰藉过日子
,就像我们也从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才能获得满足,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你选择的你就去过,你没有选择的也别怀疑
,大冰写下的只是另外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他给予了另外一种可能,但可能不是必须,如果你非要觉得他在教唆什么,那么请你扪心自问
,你是否直面过真实的自己。
真实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没有人会永远
哄着你捧着你,正如不是所有人都喜欢
大冰喜欢旁人一样
,任何人都有阳光阴
暗的一面,但别总是拿着阴谋
论去揣度别人。有句话曾经
是这样说的,你是怎样的人,你看到的就是怎样的事。
我倒觉得这句话应该这么说:你现在是如何的人,你看到的就是怎样的事,你以后成长为怎样的人,过去的事也许都不是个事。
但请你明白,都是别人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错。这样的话,再过几年,或许你也会羞于开口。因为人越长大,你就会明白,别人没有问题,出了问题的,只是我们自己。
《阿弥陀佛么么哒》读后感(四):野生、陌生的作家大冰
野生、陌生的作家大冰
2015年9月3日,小长假
的第一天,我在7点左右早早起床。我知道,在同一时间
段内,在这个国度
,许多人会陆续被闹钟
叫醒。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打开电视机
,等着看阅兵直播
。然而,在简单
的洗漱
后,我根本
没有打开电视
,而是打开了一本书。一口气
读到11点钟左右,我边啃边跟老婆
分享
我的读后感。我说大冰这书比我预想的更好,我读的过程
中想到了野夫。我老婆吃惊
地回答
:有那么好?
是的
,我说的是大冰的新书
——《阿弥陀佛么么哒》。
我是山东人
,80后,出生、成长于鲁西北的一个乡村
。这样一个背景
说下来,我说我是看着大冰的节目长大的,具有相同
成长背景的人,大概是会心
一笑吧。如今,山东卫视
在省级电视台
中的地位
,大概是公认的低。前不久还看到朋友圈里盛传一个讽刺
山东村炮电视台的帖子
,说山东卫视风格不改二十年,连广告
都是十几年不变,有理有据
,不得不服。但在我走出山东读大学
前,山东卫视给我提供了我主要的精神
食粮,而大冰主持的节目,是那些年每周的固定
守候
。
如今,大学毕业
都八年多了,山东卫视甚至电视节目本身,我都已经不太关注
。但大冰的名字
还是通过各种渠道
走进了我的视野
。记不清
是韩寒
还是大鹏,曾经在微博上称赞过大冰,我当时翻看了大冰的微博,看见了他的各种头衔
,还听了他唱的两首民谣,悠悠淡淡的,听着很舒服
。但之后继续奔忙于现实
生计
,大冰也就成了我匆匆一瞥的风景
。后来,听老婆说,正在读大学的小侄女
正在追大冰的书,是那个大冰吗?我老婆也是山东人,80后,自然
也认识大冰。这一次,我才将大冰的书列入了阅读
计划
。
在读书之前,我对大冰并没有抱太高期待。主持人
嘛,虽然是山东卫视最出色
的主持人,虽然我也听过他的民谣,但还是把他设想成“文艺青年
”的一个,写的书无非是些不淡不咸、不痛不痒
的感慨
。
然而,这书的第一个故事
就是如此真实、如此血淋淋的撕开。故事讲的是一个被病魔
击中的家庭
,一个夭折的少年
,一段痛彻的亲情
。第一个故事读完、第二个、第三个,读到中间时,我对我老婆说,大冰的书让我想起了野夫。
这里必须说一下野夫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三年多以前,我偶然间
接触
到野夫的文字
,读的是他的散文
集《乡关何处》,书我打开了就没再放下,直到读完。极少熬夜的我读完后在凌晨在豆瓣写了第一篇书评
。野夫被我称为散文圣手,成为我衡量当今活着的人写散文的标尺。野夫的书中,也是一篇文章
一个人物,人物的故事真实动人
,文笔
典雅
雄劲,阅读体验
十分畅快
。
大冰的书,跟野夫的书比当然还有明显
的差距
。然而,能让我想起野夫,这本身已经超出我的预期
。一是《阿弥陀佛么么哒》的结构
也是一篇文章
有一个中心
人物,虽然故事不如野夫笔下的故事厚重
,但也同样真实鲜活
;二是大冰的文笔毫不做作,虽不如野夫的古雅,但大冰笔下有自己的灵活
幽默
。我在想,大冰也是热血
汉子
,与野夫类似。
大冰此书,一共12个故事,最后一个故事讲的是与鹰的一段善缘。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野夫写的球球外传,讲的他与一只小狗的故事。而且,大冰故事里的人物,与野夫笔下的那些人物,有着共同的精神特质
——有自己傲然独立
的追求。这可能是我——一个自诩有独立追求、可能被人腹诽装13的人,欣赏这两本书的深层原因吧。
大冰自称野生作家,我想,他会野蛮成长。
利益可能相关声明:本人所读此书乃出版社所赠,以上所写纯属个人观感,仅供参考。
《阿弥陀佛么么哒》读后感(五):我只是来读故事的,读我想读的那部分
读完大冰第三本书也有很长时间了,看豆瓣好多观众的评价,突然就想些什么。好像这一批畅销书在观众的笔下阵亡了不少,都没有手下留情。
相比之下,我确实还是更喜欢他的第一本。三年来的三本书,最初是那些质朴的人质朴的事,甚至他们的故事和幸福就会一直这么质朴下去;到现在更多的记录着一些“大”的人与事,用着动辄起段的流行文字方式,隐隐约约有一种读网络段子的感觉~~
有人说大冰不像最开始了,现在开始卖情怀卖鸡汤卖故事装逼浮夸了,可大冰就是野生的,吃过苦受过罪,他就是有故事有情怀也有那些能“装”起来的往事。
我觉得呢,他讲他的故事,你喜欢听就听,不喜欢听洗洗耳朵忘掉就好。一边很是不待见,一边还念念不忘的数落,好吧,这也还说得过去,但还非得把别人的观念掰过去,那就是你自己的不对了~~~
即使我说了我更喜欢上两本,但必须承认,故事依旧是好故事,只是记录风格变了,又多表达、多夹杂了些别的东西。有些观众就是要揪住这些多表达的东西,辩个是非对错。然而,我只是去读故事的,读自己想读的那部分。
然而,听完故事感动震撼归感动震撼,不管是开了一扇窗,还是浇了一身鸡汤,可是故事就是人家的,不要硬往自己身上硬配置,否则会成为一种负担。那些把大冰这本书贬的不留余地的观众们,大概正是想把故事中的一些什么配置给自己或者别人,却发现并不是件件都通。文中有的是领悟而不是标杆,至于你悟多少怎么悟,希望量力而行。我能悟的也并不多,不喜勿喷。
《阿弥陀佛么么哒》读后感(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一百个人,心里有便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是一句用来说明,对于我们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下,对于事情的主观判断,无非对错。所以,我极少在看书前看大家的阅读评论,也不想在读后强烈的要求别人去阅读。读书是一件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也因此习惯,读了不少觉得作家是疯了的书....
读‘阿弥陀佛么么哒’之前,读了‘乖,摸摸头’,我个人很喜欢里面的故事。它们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所有才会有人觉得,这些故事是如此熟悉,甚至没有出书的必要。
可是问题在于,作为读者,我们有再多的故事,再精彩的人生,我们不能书写。当你拿起笔去记录甚至去创作一个故事时,便会有种对不起语文老师的感觉。所以我敬佩每一个能将故事有逻辑,有情感的表达出来的作家,他们的文字和自己产生了某种连接。
这两本书,每一个故事读完,有的是让自己更感恩生活,有的是为他们感到高兴,这样就够了。总不能在一本书中就大彻大悟的想明白了人生,有共鸣就好,有感动就好。
我在一个阳光弱弱的周日午后,边哭边笑,读完了这本书。
《阿弥陀佛么么哒》读后感(七):读给故事人的故事
Derek,
看完了你给我推荐的阿弥陀佛,么么哒!本来第一时间应该写篇读后感给你的,但是我首先是摘用了其中的故事,转给了我另外的朋友,另一位在成长迷途中困惑的人,也是我的一个亲人,希望与其共勉!虽然不知道看官品后,自己的人生抉择怎样,但是非常感谢你推荐的故事集。为什么是“故事集”,因为人成长于社会组织内,都不是在梦想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吗?而大冰就是用自己的三观纪录,分解,分享着我们没有时间,没有经历去深度了解和反思的生存点滴!诚然,12个故事各个看上去都是很感人至深,有的更是荡气回肠,但是就像文中大冰说的,“请用我们的常识构建的底线,去发掘身边的故事”,而这发掘和提炼的本领和心境却正是我们需要不断提高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更加丰满,不是吗?
------------------------------
一个孩子的心愿 -
善良是一种天性,善意是一种选择。善意是人性中永恒的向阳面。选择善意,即选择天性,即选择光明。或许也是选择一种永恒吧。。。虽然人性在每个人身上的星辉闪光都只是刹那。
一百万个祝福 -
真有心送君一程,东西南北都顺路。
真有心帮你一把,立时三刻当下今天。
又何必回头改天。
人情世故的阻路栅栏无外乎这两个词:回头,改天。
一回头就是渺无音信,一改天就没了下文。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任何一种长期单一模式的生活,都是在对自己的犯罪。
明知有多项选择的权利却不去主张,更是错上加错。
谁说你我没有权利过上那种的生活,即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
生活岂是非黑即白这么简单,如果真牛逼的话,别只用一只眼睛看世界,也别动不动就说放弃,敢不敢去理智地平衡好你的生活?平衡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任何情况下,认真工作都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同时,一个认真工作的人自然会受到旁人的尊重!
人生是一场不断校正方向的旅行,有人找到的方向是事业,有人找到的是信仰,有人找到的是爱情
。。。我们可以旅行,但不能没有方向。
世界很大,有故事的人很多。每个有故事的人都有一个共性:他们有生活。你打算在人生中的那一天,理直气壮的说出这句台词-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我的王八蛋 -
人活一辈子,总会认识那么几个王八蛋,和你说话不耐烦,和你吃饭不买单,给你打电话部分时候,去你家做客不换鞋,打开冰箱胡乱翻。。。在别人面前有素质有品味,唯独在你面前没皮没脸。
但当你出事时,第一个冲上来维护你的,往往是这种王八蛋。
大家都是成年人,又不是没体验过常规的人生,心智又不是不健全。人嘛,只要不伤天害理,只要对得起自己,只要不是盲目的冲动,干什么不行?
经常听人说:我喜欢的是。。。唉,我觉得哈,你喜欢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面对这份喜欢。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能力去喜欢,是否有尽力去触碰,是否有定力去坚守,是否有魄力去取舍,是否有权力去选择。
喜欢就好好喜欢,别把执着当认真,放弃当放下,随意当随缘。
还有一句:娑婆世界,日日黄粱,若真的喜欢,就别抗拒遗憾。
玩儿鲨鱼的女人 -
小芸豆是个“五毒具全”的女人:独立的处事观价值观,独立的判断思辨能力,独特的人格魅力,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很爱读书!
凭什么 -
有人说,每一个拥有梦想的人都值得被尊重,可我总觉得,除了被尊重,人还需要自我尊重。真正的尊重,只属于那些不怕碰撞,不怕跌倒,勇于靠近理想的人。
梦想不等于理想:光幻想光做梦不行动,叫梦想。敢于奔跑起来的梦想,才是理想。
若饮下这碗江湖黄莲汤后,你依然自怨自艾。。。请一边大嘴巴抽自己,一边回答以下问题:
你惨,你有老谢惨吗?
你坎坷,你有老谢坎坷吗?
你起点低,你有老谢低吗?
你资源少,你有老谢少吗?
他风餐露宿出生入死流浪十年都未曾放弃过理想,你凭什么轻言放弃!
你凭什么张嘴闭嘴就迷茫?
你凭什么受点儿挫折就厌世?
你拼什么指着理想说遥远?
你凭什么闭着眼睛说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
那些对尊严,勇气,善意,理想的追求,凭什么他可以,你就不可以?
凭什么他可以有梦为马,随处可栖息,你我就不可以?
送你一只喵 -
。。。其实,对于我们这种孩子来说,自暴自弃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情,而挽救我们这种孩子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一点点温情就足够了,不是吗?
厦门爱情故事2007 -
周三的情书 -
每个孩子都应该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照顾好自己,这才是最基本的孝道,不是吗?自己过的都不舒心,拿什么去孝顺父母?
铃铛 -
世上没有什么命中注定。所谓命中注定,都基于你过去和当下有意无意的选择。选择种善因,自得善果,果上又生因,因上又生果。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因果最大,但因果也是种选择。其实不论出世入世,行事处世,只要心是定的,每种选择都是命中注定的好因果。。。
也许是万事万物由心生由心造。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他所看到的就会是什么。
真实的人生本就琐碎,如何去桥接,过渡,贯穿,看你自己的咯。
国人喜欢俯视,仰视,漠视,鄙视,唯难平视。就算视线中偶有善意,也难免附带围观感,怜悯感。
小善缘 -
所谓朋友,不过是我在路上走着,遇到了你,大家点头微笑,结伴一程。缘深缘浅,缘聚缘散,该分手时分手,该重逢时重逢。惜缘即可,不必攀缘,同路人
而已!能不远不近地彼此陪伴着,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后记 -
有人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为什么起这么个奇怪的书名?因为有妖气。戾气即妖气。这个时代的妖戾之甚,甚比PM2.5.懒得举例子,不想虐心,莫来辩我,他身己身戾气之乖张,你亦心知肚明。
有妖就除妖,除一点儿是一点儿,心不扫不净。那如何除,如何扫呢?光指望大人先生们的良心发现吗?哎呀我去,做梦去吧。。。庙堂有庙堂的令旗,江湖有江湖的道术。抛开令旗不提,窃以为,旮旯处尚需一张江湖镇妖符。每个道人的符不同,我的这张叫:阿弥陀佛么么哒!
何为阿弥陀佛?
从佛学角度讲,阿弥陀佛,是为无量佛。深广誓愿诸缘具足,成就西方极乐净土,是为极乐世界化身佛。诸经所赞,尽在弥陀。据说极乐世界与咱们的娑婆世界不同,没有怨憎嗔痴贪,人与人之间平等和乐,人们活的心安理得。
从世俗角度说,自唐代以来,就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说。世人称诵佛号,求生净土,是一种向善,亦是一种求仁,是自度,亦是自度度人。世间诸般教门皆有这种导善的法门,或许,这是一种人类精神诉求的刚需吧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这句佛号的魅力所指,还涵指这样四个字:带业往生。不管你是不是好人,不管你曾经是什么人,不管你曾经是什么人,只要还肯相信美好,只要不混吃等死,破罐子破摔,都可以拥有一个平等的机会或出口。出口和机会多一点儿,戾气就少一点儿,不是吗?
何谓阿弥陀佛么么哒?
为何把如此严肃的佛号搞得这么不严肃呢?么么哒不是亲一口的意思
吗?啊哈,我觉得哈,从去除宗教化的角度来说,阿弥陀佛么么哒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心态。不是大愿大行大慈大悲,只是一份递到你面前的小慈悲。它是一份祈愿或祝福,一份赞叹或感慨。。。也是一声HELLO,或一声:你好吗?又或者是一句:你还好吗?
我非道德多么高大上的好人,不过是一个浪迹天涯的野孩子而已。但在我粗浅的价值观认知中,始终相信:善良是种天性,善意是种选择,选择善意,就是选择人性中的向阳面。虽善意如电,来即明,去则复冥。但再电光石火也要去选,不然你我习惯了黑暗,接受了黑暗,欣欣然于黑暗了怎么办?
--------------------------
这是“我眼里”的“文眼”(为什么强调“我眼里”的,因为每个人对于真实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对于行为的表达也不同,这就是佛说,“众生相”的原因)。我引用周濂的一篇文章的书名做一个陈述,-“站在高墙上看世界”
第一,善良,公正,正值,勇敢等所有正能量的词是构建我们三观的基石。也许,当下你会吃苦,因为你可能看上去“傻”,但是请相信上天是公平的,如果我们没有具体的信仰,至少相信“因果”!
第二,“自由”是我们的层次目标。首先是财务自由,然后是精神自由!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但是应该是我们生活的目标,是可以量化的。
第三,“技能”是安生立命的手段。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够实现任何我们的目标,哪怕渺小若蚕虫,宏大如鲲鹏!没有技能,就别舔个脸说理想了。
第四,“知道”并不等于“做到”。明代大儒-王阳明曾说过,知与行是人生一体两面的事情,很多我们知道的事情,我们其实并做不到。我个人也惭愧于此,这其实是我们最需要修炼的!
第五,基于此,所以曾国藩与家书说嘱,“精进” - 不在于一天做了多少功课,而是“恒”。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也是本书想要表达的吧!生活,本来就是一杯清水!
最后,我个人最喜欢本书的:
第一,“凭什么”
第二,“后记”
让我,在引用后记一段话,作为我的读后感的结尾,与君共勉:
------------------------
我非道德多么高大上的好人,不过是一个浪迹天涯的野孩子而已。但在我粗浅的价值观认知中,始终相信:善良是种天性,善意是种选择,选择善意,就是选择人性中的向阳面。虽善意如电,来即明,去则复冥。但再电光石火也要去选,不然你我习惯了黑暗,接受了黑暗,欣欣然于黑暗了怎么办?
2016年2月22日
《阿弥陀佛么么哒》读后感(八):阿弥陀佛惜缘
是的,我又看了大冰的一本书,又是一本鸡汤【捂脸】。
首先从名字说起《阿弥陀佛么么哒》,大冰给的解释是“啊哈,我觉得哈,从去除宗教化的角度来讲,阿弥陀佛么么哒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心态——向善求仁的姿态,自度度人的姿态。不是大愿大行大慈大悲,只是一份递到你面前的小慈悲。”说的……恩,好像是这么个理,可是给我的感觉确实是一身英伦风加上杀马特洗剪吹的发型,还挑染一撮紫色,随风凌乱的刘海,一副欠揍的表情只想告诉你,我才是天下第一,想想画面感十足。
鸡汤啊鸡汤,感觉现在好多人都喜欢把东西绝对化,好的东西捧上天,有一点不好的踩在脚底下,我觉得鸡汤也不是完全不好,就算有毒,起码“鸡汤”两个字,听起来还是好好喝的样子啊,说明还是有点好处的。
按照剧本的发展,我下面应该给大家论证一下,鸡汤的好处在哪里了。
小时候看电视剧听故事,有感人至深的情节,总是忍不住想哭,偷偷抹一下眼睛,还怕爸妈看见,感觉好害羞。长大了,不知道是故事听多了呢,还是心变的坚强了,好像没有什么能到触动到自己,不管看到什么,内心独白永远是那么简单粗暴“哦,这样啊。”偶尔看看鸡汤,哪怕是编的,红一下眼眶,浸润一下心,我觉得也是蛮好的。
比如,服装设计公司的CEO妹砸喜欢上了戴大金链子穿背心的打工男,让我觉得,还是有真爱的嘛。好吧,就当是为众屌丝找到一丝安慰【摊手】。
比如,真有那么一个人可以舍弃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情来帮助别人——结婚、离婚反复两次,却都是为了帮别人,名字叫做希有。恍恍惚惚觉得这样的人生活好酷炫,简直人性的光辉普照大地啊。
比如……
这本书的12个故事肯定比国内热播电视剧《北某广》精彩,反正打发时间,还不如看看书呢。
书当中的有几句话写得深的朕心,跟众卿家一起分享:
“婆娑大梦,日日黄粱,若真的喜欢,就别抗拒遗憾。”
“也许无趣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没有坚持那些有趣的活法而已。”
“诗难果腹养心肺,酒不解渴润平生。”
我觉得最后一句可以当作我的座右铭,这样感觉整个人都变的高端了。
《阿弥陀佛么么哒》读后感(九):评价一本书和评价一个人的方式是一致的
读完《阿弥陀佛么么哒》这本书三个月了,今天又看了大冰在一席的演讲,现实生活中大德高僧要让自己常乐也是难事,何况俗世众生。
有过写作经验的人可能都知道,写作过程中难免会拆繁就简,写作就是一种表述,人也会自己被迷进去,拥有这种叙事能力的人是有一点沉迷的,因为他自己叙事的方式已经有一定惯性了,所谓思维模式。人情世事于理,于度,都在他的叙事逻辑中。这些听起来没什么,但生活本质,生活本身,我们看他人的生活之间的距离太远了。
大冰带着自己七零八凑的《瓦尔登湖》从丽江小镇来到都市,我非常钦佩他的叙事能力,他讲故事具有非常独特的刻画视角。就跟我们小时候听大哥讲谁多么牛逼一样的道理,这种大哥不见得一定多么能打,但有说的手段。说白了就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市侩气息,这也许是大冰的经历带给他的。你也可以从书中读出大冰的秀技,不是平和的叙述,表演和取悦的的成分恰到好处,这也许是流行的原因,论流行他是另一个角度的韩寒,有一批年轻的读者。
人性的弱点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弱点多少的问题,正如纪录片不会是完全真实的纪录。因为人性中就有一种自我表演和塑造的成分在里面,无可避免,如果真要让人消除独处和与摄像机在一起之间的距离,那不可能。即使真的完全拍出来也是罗生门,因为它不符合人性。
一本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呢?如果一定有个标准的话,那不是接近人性弱点的就是接近人性优点的。据我所读过的,现在大多数流行书籍都是偏向人性弱点的。无论张嘉佳还是大冰,他们有自己的叙事逻辑和三观在那里,流行有他的原因,但我的看法是他们超过机场读物,因为还有点那么冷不丁的启发人。
如何评价一本非专业类书籍的好坏呢?专业书籍有专业的标准,能评价。但非专业书籍只能靠各种复杂情绪的混合物以及自己立足的价值观点去评判。
其一,俗话说文如其人,除了机关函件和语文考试时的参考答案,我觉得大多数文章的文路还是在这个框架支配之内的。文章也要靠感觉,要看气质,要看人性角度的特质,要看一本书的书格。
其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个理我觉得也没变太多,因为这还是在中国,虽时代变化,但毕竟大多数人混乱的价值观念,看待世界的方式,所处的频道还是差不多的。要用自己视角表达这些复杂混乱的同感即是人情的共通感,你要说服拜金群体,至少你不能不爱钱。
其三,冯金线说文章功夫有一条线,但我觉得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代中,流的不是时间,而是人,金线至少也得包容时空感,俗与理的划分,不然如何立金线呢? 齐白石说,自己书法第一,画第二,篆刻第三。冯金线说,自己就是牛逼,老子就是那根线。但在我看来他和王小波在不同的时代中关注点不一样,王小波的说理优于金线,但冯金线现实人情的历练要高于王小波。
那么大冰这部书,文格,文字的过分雕饰多于本质,秀技的地方多余叙事,即使有时候也夹带私货;人情通融,他做到了,至少符合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价值体系,已及追求;它会流行,但对人性的启发不是很大,不会是什么经典但优于机场读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文字可以雕刻,但讲话的方式不可能雕刻。总之,营销大于本质,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叙事性营销案例。
《阿弥陀佛么么哒》读后感(十):阿弥陀佛么么哒——分享
没看过之前的乖 摸摸头
也不知道木头的故事
几个单独的故事填满了一本书
大冰是个有故事的人
事实就是这样
有故事的人最有魅力
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讲故事是人相互分享的方式
也是写这本书的意图——分享
一些故事
抛开故事的真实性不探讨
故事本身挺吸引人
身边人身边事
并不是遥不可及
而是现实中的每一个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包括我
也有很多的故事
每个人从小长到大的经历
这些经历也成了所谓的故事
而我想做的是努力去经历
从而能够有很多很多故事去写下、去分享。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