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茶馆读后感10篇
2020
12-21

茶馆读后感10篇

  《茶馆 》是一本由老舍著作 ,天津人民 出版社 出版 的平装图书 ,本书定价 :25.00,页数 :160,文章吧 小编精心 整理 的一些读者 的读后感 ,希望 对大家能有帮助 。   《茶馆》读后感(一):最悲的悲剧   已经忘记了第几次阅读 老舍先生 的《茶馆》了,但是每一次都是既有相同 的感动 ,却又有不同 的感受 。 《茶馆》只是三幕剧,但是时间 却跨越了近半个世纪 ,书中人物 并不多,却囊括了当时世道 上至皇帝 太监 下至流氓 特务的三教九流 ,这些事情 只发生 在一间茶馆中,可是我们却能从中看到当时中国 的缩影 ,不能不说这是老舍先生的功力 ,在他的笔下 ,每一个人 物的选取都是具有代表 性的,每一个角色 都是鲜活 生动 的,寥寥数笔几句台词 ,却能让人起幽默 沉痛 之心,再看《茶馆》会发现 这短短的作品 是如此完整 而完美 ,再多添一字而不可得,再减一字而不可为,可见老舍先生的文字 能力 。同样的能力亦体现 在《龙须沟》中,纵然《龙须沟》只是时代 的产物 ,并无如《茶馆》一般超越 于时代之上的魅力 ,却依然让人过目不忘 。老舍先生曾经 说过: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 的笑声 。那么无疑《茶馆》做到了这一点。 《茶馆》是常看常新的,每次看都会给我不一样 的感受,以前年轻 气盛之时,最爱常四爷,因为他仗义执言 ,敢说真话 ,那一句“大清国要亡”在茶馆中回荡,他却也因此下狱,这次却更深切 感受到王掌柜的痛苦 ,尽管他善良 擅于变通,想尽办法 生活 下去却不可得,老舍先生说过:最大的牺牲 是忍辱,最大的忍辱是预备反抗。而他的反抗不过是吊死在自家的茶馆中,最后与儿媳 及孙女 的告别都是如此仓促 ,思之令人泪落。 而秦二爷与崔先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老舍先生塑造人物最妙之处就是寥寥数笔短短几句话,却勾勒出人物最鲜活的一面 ,秦二爷的实业救国之心,崔先生的心灰意冷 ,都让人不禁沉痛感慨 ,这其中呼之欲出 的问题 就是我们应该如何救国,或许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那个泥沙俱下 的时代,在那样的政府 统治 下,谁也没有办法救国,谭嗣同的死并未唤起大多数民众 的觉醒,甚至唤不起他们的一点同情 ,拳乱来了又去了,普罗大众 却依然生活在痛苦中,甚至比清末时亦有不如,就像书中所描述 的一般,好人 如王掌柜一般逐渐无立锥之地 ,只有穷凶极恶 之人却生活得越来越好,在这本书中,作者 不仅立意要探讨中国人 的人性 问题,也是在探究高于时代之上的社会 问题。 或许每一个想到老舍先生的人不免会想到文革 ,这个写尽旧时代世态炎凉 的人,却在新时代文革之初自沉湖底,每每想起,都觉得痛心 不已,老舍先生说:文艺 不是我的浮桥,而是我的生命 。究竟是什么样的痛苦会让他同时 放弃 了自己 的文艺与生命?这世界 上有着无数的常四爷、秦二爷,有着太多太多的王利发,但是我们却失去了 老舍先生。   欢迎 大家关注 我的微信 公众号 :关于阅读这件小事 儿   《茶馆》读后感(二):黑到头天会亮   读《茶馆》   作者:姽婳小术   《茶馆》这本书算是在读名著 的年纪 ,被老师 或者家长 争相推荐 的书籍 之一。所以在那个年纪,我是有读过的。如今再温故一遍,也是一种意趣。   《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6年创作 的话剧 。书籍有两剧:茶馆和龙须沟。茶馆一共三幕剧,讲述了一个叫“裕泰茶馆”的兴衰;相对于茶馆,龙须沟就逊色了些许。亦是三幕话剧,龙须沟是一条臭水沟,附近住着四户人家 ,作者通过这四户人家的遭遇 写出了时代变迁 的物化迁移。   值得对比 的是,这两个话剧都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来表达 社会的改革 变迁带给整个人民群众 的变化 。一个小小的茶馆,聚集了三教九流。每一个人都有故事 ,而这个故事,随着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 走到了结局 。   和时代变迁形成对比的有:裕泰茶馆内贴满了“莫谈国事”,进来茶馆的人却都在谈论国事。我们先要了解 的是茶馆的老板 王利发,是一个精明 圆滑 的人。他不古板,他知道世道要变天了,也知道茶馆快要经营 失败 了。“莫谈国事”四个字,你可以说是王老板对茶馆采取的挽救措施 ,也从侧面反映出底层 商户对国事的看法 ,乱世 求存中带着无可奈何 。   用龙须沟中常四爷的话说:“我爱咱的国,可是谁来爱我啊。”   对生活的向往 中又带着的深沉 的惆怅 无奈 ,正如那时候 的老舍,面对的是改革开放 ,迎来的是文化 革命 。所以他写出来《茶馆》、《四世同堂 》、《骆驼 祥子》等,却自沉太平 湖。   很多人说字如其人,文章 亦是如此。读老舍,感受他文字里的风光 的同时,也能感受出他对当时背景 下的社会感受。所有人都走了,茶馆的王老板,最终独自一人留了下来。面对自己的茶馆,有心无力 的感觉 ,正如同身处文革的老舍,王老板自缢于自己的茶馆,像似始于尘,归于尘,那么老舍呢?是否也是如此。   《茶馆》读后感(三):跟老舍先生学写剧本   已经记不清 这是第几次读《茶馆》了,上一次大概是还在学校 ,老师给放了电影 《茶馆》,观影结束 后,意犹未尽 又找来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来读。   此去经年,许是十年后再读《茶馆》,然而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茶馆》写于1956年,一间陋室,几方小桌,一壶开水 几个茶杯 ,来来往往几张历经岁月 沧桑 的脸,就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 变化。   老梁在讲《驴得水》话剧改电影的失控 中提到,话剧表演 可以再时间线上做巨大 改变 ,但是人物却不可太多。如果真的要写剧本,老舍先生的《茶馆》绝对 是教科书 级的圣经 。抛开剧作的思想 性和深刻 性不谈,这部三幕剧有着剧本最完备的元素 。   人物表简洁明了 ,往往一个词,半句话就把人物的性格 交代 完全 。三幕剧地点 集中且封闭,给了话剧舞台 最好的发挥空间 ,灵魂 性人物只有一个,王利发在三幕剧中 不但是主角 ,也牵制着整个剧情 的发展 ,甚至可以说,他掌控着这部剧的节奏 。引领着起承转合 和结局。   《茶馆》对于表演来说可以说是极易操控的,好的演员 ,看到如此指向明确的剧本,除了在精神 和思想境界 领悟 ,自由 发挥表演艺术 的空间很大。比起刘震云写饥民人多“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老舍先生的剧本简直是导演 和演员的福音 啊。比起那个我们自小就熟悉 写《骆驼祥子》的文学家 ,其实老舍先生也是一名极其优秀 的剧作家 。记得第一次读到“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 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感觉画面 感极强,如今想起来,小说 和剧组 之间果然沟壑有别,如何表现 那“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人物的心理 多数时候是无法在舞台上直接呈现的,但是读《茶馆》并不觉得简单 、直白 、不够 深刻,秘诀 在于——人物的对话 。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一句老百姓 的拉家常 话,写尽了老百姓 的无奈、悲凉 和战战兢兢,对于这个时代,无需解释 和评判得更多。众所周知 ,深刻的道理 ,哲学 的议题并不是老百姓的寻常 话,在《茶馆》里,你看不到那些文绉绉的话,一启幕,老北京的京片子 就迎面而来 ,即便是不在舞台上,那些话语 似乎也从书本 上走了下来,成了人物嘴里的台词,带着特有的京味,这就是真正的剧本的魅力啊。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直到今天,人艺的老艺术家 们还以在舞台上表演话剧《茶馆》为荣,《茶馆》依旧活跃 在舞台上,80年代 ,被改编成电影的《茶馆》剧集了老一辈 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蓝天 野、英若诚、黄宗洛等人,也成为了一代 经典 。跨越了时光 ,穿越了历史 ,到今天,这依然是一部每读历久弥新 的剧作。   《龙须沟》从思想性艺术性上来讲,就距离 《茶馆》远了。我怀疑 写于1950年的《龙须沟》是不是有老舍先生急于歌功颂德 的嫌疑,当然这并不是说《龙须沟》所写的一切是虚假 的,但是六十多年过去了,再读到《龙须沟》,对比《茶馆》总是能读到里面的一种言不由衷 。太红火、太和平 、太一片和谐 反而让镜头 失去 了魅力,就像一部大团圆大剧,总不如一部高潮迭起 的剧作吸引人一样。《龙须沟》里也有悲剧,但是却不如《茶馆》动人心魄 ,并不是妮子的生命不如老掌柜的珍贵 ,隔过历史的尘埃 ,再回头看,老舍先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 和妮子一样。虽然来到了新社会,妮子陈尸的地方 变成了清流,而他自己陈尸的地方呢?本是清流,他又对不起谁,又为何一定要如此呢?   《茶馆》中的人间 百态即是如此,虽然一生 为顺民,坚持 “莫谈国事”,紧跟改良步伐 ,但是也逃不过一尺白绫的命运,老舍先生看尽人间百态,活到了清流的时代,但是仍然难逃自沉太平湖的命运。   想及此,不禁唏嘘 感慨。所有的一切,都经历了 时光的洗礼 。几十年后,一切见分晓 。虽然当年的《龙须沟》一定要比《茶馆》更鼓舞人心 ,但是最后留下来大浪淘沙 的,是《茶馆》。   ,读老舍先生的剧本,一定要注意 里面动词的运用,和接地气 的表达法。   年轻时我以为华丽 的形容词才是写作 ,读了几十年书,才明白 一个道理,能写好“动”的人才 是真正的文学 大家。   《茶馆》读后感(四):经典永不落幕   提起老舍先生,不少朋友 的第一印象 就是课本 里学过的《济南的冬天》、《茶馆》、《骆驼祥子》节选等等。彼时年幼 ,不懂得课本里为何会选那么多老舍先生的作品,只是循规蹈矩 按照老师的要求 一一背诵,如今再读《茶馆》,才真正领略了老舍先生文学语言 的通俗 易懂、朴实无华 、幽默诙谐 ,以及那浓浓的北京韵味 。   作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 作家,杰出 的语言大师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为后世 留下诸多小说、诗歌 、曲艺、文艺作品。然而,无论何时提起,人们 总忘不了最具代表性的话剧——《茶馆》。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城中的裕泰大茶馆。茶馆里人来人往 ,汇聚了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在时代的大背景中演绎 着自己的小命运,轮流登场。而掌柜的王利发,历经几十年的世事 变迁,凭着“改良”的信念想 要经营好自己的一爿小店,却看遍悲喜 人生 ,世态炎凉。   《茶馆》采用了所有剧本结构 中最常用 也是最传统 的三幕剧结构。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十余年后帝国 主义 入侵军阀割据的民国 ,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之后的抗战胜利 后,国民党 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期 ,一幕一个时代,前后跨越半个世纪之久。茶馆里的人随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却又和时代紧密相连和故人 藕断丝连。人物的命运、社会的风貌、国家 的历史、时代的变迁,都浓缩于短短的三幕戏剧 之中。   虽然《茶馆》的人物众多,但由于特色 鲜明 ,矛盾 突出 ,关系 明了,读起来并不令人感到混乱 。而在老舍先生赋予每一个人物的台词之中,又都带有深刻的社会烙印 ,时时刻 刻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反映那个动荡 年代中人们的无奈。   王利发的小心 翼翼,苦心经营 ;秦二爷的年轻气盛,实业救国,最终梦想 破灭;常四爷的义气 耿直与老年潦倒 ;康顺子的命运坎坷 ,坚定 善良……“莫谈国事”的纸条 始终悬挂在茶馆里,然而谁又能真正和国事毫无关系?如今再读《茶馆》,已然不再是年幼时的浅薄 与粗略,更能理解 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也更钦佩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塑造,以及对语言的精妙运用。   作为中国话剧首屈一指 的代表剧目,《茶馆》不仅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剧目,更是中国话剧一座里程碑,享誉海外,曾后多次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 连续剧。不仅是于是之、蓝天野、郑榕、黄宗洛、英若诚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曾经饰演过剧中人物,我们熟悉的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宋丹丹、陈宝国等演员也以不同的形式 表演过新版的《茶馆》。   《茶馆》的经典之处就深藏在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台词之中,这既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舞台表演赋予的魅力。舞台上的《茶馆》焕发了剧本的全部光彩 ,这部戏剧也随之成为了“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戏剧教学 的典范 。一个演员的演技 是否精湛,甚至也可以通过《茶馆》来检验。   多少年 来,人们对老舍先生《茶馆》的喜爱 ,成就 了这一舞台的经典,而真正的经典,永远 不会落幕。虽然今天我们只是阅读剧本,但总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亲临现场,走进“茶馆”,去这完成对这部戏剧的欣赏 。   《茶馆》读后感(五):无声之剧,重现经典----评《茶馆》   说起老舍,我们除了崇拜 其名,更会情不自禁地追寻其经典之作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的他,《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等作品都是让人回味无穷 的代表之作。   这次经编辑 朋友推荐,久仰这位大师盛名的我终于有幸读到了一本老舍先生创作的剧本读物----《茶馆》。虽然这是一部剧本,但是书中更是用无声的文字倾尽全力 地展示着其话剧文字版本 下的精彩 魅力值。朴素 的版面,最为原汁原味 的故事内容 。确切 而言,这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1月1日推出的《茶馆》一书其实是汇总着老舍笔下的《茶馆》和《龙须沟》两个话剧剧本。   很是惭愧的是以往我虽然对这2个经典的剧本耳闻已久,却从来没有读过或者看过。借着这本新书的推出,我总算有幸得以一饱眼福。确切而言这是以话剧对话形式展现的作品。就《茶馆》这部作品分享的是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标志性时期的变化。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茶馆包罗万象地浓缩了中国一个时期的巨大历史变迁。通过着茶馆中各个人物的语言描述,书外的我看着世像百态的同时,更是有着一个纵向有时间跨度的历史社会变迁过程。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由细节及整体------这样人来人 往的小茶馆;这样各色人物的迎来送往;这样三教九流的众生相;这样的一个大茶馆的小社会诠释。经典之作就此用着最为直观的,生动的,原汁原味的文字形式铺陈于我的面前。虽然读着这样的文字剧本缺少了某些的直观感受,但是我却觉得这样的刻画勾勒同样也是一种美。这种美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静态美。尽管没有演员的肢体表达,但是文字本身那种无形中的“无声胜有声”境界却完美地通过书册让人一览无遗。翻看着这样的文字描述,我觉得自己更加动态地通过这些语言的描述展开联想---去想象其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举止,心理-----更通过着这些人物的巨大信息量感受作者本身借助剧本想要传达的深层内涵。事实上,书中随后的《龙须沟》同样用着这样的生动文字分享着老舍笔下的另一个话剧剧本故事-----   引用曹禺的那句“一句台词一个任务,演绎着可感可叹的悲喜人生-------”而通过阅读这样的经典剧本,我更觉得是灵魂深处再次得到了难能可贵的洗礼。很是喜欢这样类型的老舍代表作读本,我觉得这样的书册值得阅读和收藏。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