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 《万里一灯明》王英之
2020
10-18

《万里一灯明》王英之

蓟东长城的特色是这里的空心敌楼多。

当你走进抚宁县石门寨北部山区,一眼就可以看见沿山脊蜿蜒的明代长城,腾挪而来,逶迤而去。城墙上鳞次栉比地屹立着空心敌楼,巍巍然充满神秘感。所以,国内外无数的摄影驴友蜂拥来到这里采风,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的英姿、蓟东的风光。每一幅照片都散发天然的原汁野味,仿佛在讲述古老的故事。

今年仲夏,我在抚宁县驻操营西的板厂峪采风,偶然发现了一幅奇特的长城景观,拨响了内心那根畅想的心弦,令我久久不得平静。

那是一个晴朗的傍晚。虽然落日飞霞已经隐去,归鸦晚噪渐渐沉寂,但天穹之上还显不出几点星辰。然而疆沟砬子山龙脊般的天际线上呈现出梦幻般的迤逦景象:夜幕下那一排空心敌楼没有呈现冰冷的碟影,而是从望孔里透露出温暖的橘红色光亮,似跳动的灯光,也像一双双警惕的眼睛,我不知道当时的景象怎么会是这样。人迹罕至的野长城荒废四百余年,烽火狼烟、挑灯守关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那一排珠链般的“灯光”确是可遇不可求的神来之笔。我想象那跳动的光焰,该是长城贲张的脉搏吧尽管时光滑过千百年,长城早已经成为一种人类历史的伟大遗产、华夏文化的经典符号。但是长城没有死,长城还活着!长城窟里的金色的“灯光”分明昭示着长城人还在守望着他们的阵地,万里长龙还在健康地呼吸。我的思绪顿时飞扬起来,古人说人生不息,薪火相传,我仿佛穿越过红山祖先钻木取火到北京奥运大脚印灿烂焰火的万年时空,一种弘阔的生命交响乐在心底奏鸣。

那一天,长城上的“灯光”跳动了许久,我也激动了许久。

曾经坚守长城窟里的一兵一卒如同壁洞里的微弱灯光一样无声无息,生生灭灭,一直守望到现在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做如是想。

只要深一步思考,常常令人夜不能寐。

空心敌楼是明朝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奉旨调任蓟北一带修长城时,针对实心碉楼的缺点改进的新式碉楼。当时戚继光带来的一批义乌兵成为修长城的主力,大约在明朝隆庆三年起,组织兵卒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北京昌平县西的镇边约一千公里漫长的长城线上大兴土木。到隆庆五年,竟一口气筑起了近两千座空心敌楼,(又称空心敌台),到万历三年(1575年)增加一千三百多座。空心敌楼不仅战时可以机动打击来犯之敌人,有效地保护守边的国军有生力量,和平时期还可以为守卒遮风挡雨,有力地加强和稳定了边防。《戚继光传》载:“至隆庆五年秋,台功成,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相连,益募浙兵九千守之。”

后来,这些将士长年累月在蓟北一代修筑长城、守卫长城,继而娶媳妇生孩子,过起了军屯的日子。大约在明朝后期,蓟北长城上的敌楼就以主管守军的姓氏命名,如许家楼、陈家楼、张家楼、龚家楼、吴家楼等。我们完全可以推想那时的长城人一定在敌楼里点一盏油灯过日子,靠那一点点光焰驱避黑暗和寒冷,温暖他们坚忍的心,滋润他们不息的期望。

有幸的是,我今年秋天真看见了长城油灯的模样,还抚摸了它好一阵子。板厂峪长城文物陈列馆里展出一系列不同时期的长城油灯,有穿心灯、碟灯、壶灯、宋灯、葫芦灯……

材质有陶的、瓷的、铁的、铜的。

我抚摸的那个油灯是陶做的,最高不足十厘米。灯油碗直径七厘米,略施厚釉,颇不起眼。还有小一点的才三厘米高,直径五厘米,想来必是灯油添不起啊。但是,当你联想到长城万里,天无明月之时,望孔透露出的橘红色灯光连成长长的珠链,犹如天珠横空出世,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是何等壮观!边墙内的人们望之感到安全,边墙外的居心叵测者为之胆寒,怎能不令人震撼。你就会觉得小小的油灯是与长城同寿命、同呼吸的,很可能是一盏油灯陪伴几代人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小小油灯竟是长明燃烧的精灵、保家卫国默默贡献的不凡之物,它见证了千百年来一个个长城卫士艰苦卓绝的奋斗、饥寒交迫的日夜。我总觉得“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虽然是一句歌词,分明闪耀我们伟大民族的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热望。

一盏小小的油灯,藏在砖洞里,灯焰如豆,却因为猫狗鸡羊碰不到,得以保全。尽管,时事无常,长城的功利性经过千百年的变迁,如今大都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地区,蓟东长城下的义乌兵后裔们还是有心人,将长城战斗和生活的遗存都保存下来了。义乌兵后裔龚家楼的龚老哥,一位令人尊敬的退休小学校长,一直对自家楼台里的“气死猫”钟爱有加。有言道“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小小长城油灯照耀我们义乌兵后裔家族四百余年,谱写了我们二十几代人的生生死死大文章啊!我们怎能不爱惜它呢说到义乌兵为什么得到民族英雄戚继光的青睐,南兵北调专家认为,除了浙兵具有勇敢善战的血性之外,还和他们家乡地少人众、生存艰难、苦于游移、善寻出路的地域特色有关。谭伦和戚继光曾经向朝廷信誓旦旦地说,如果朝廷同意调兵计划,他们可以将待发的一万二千名义乌兵“召之可立至”。言外之意,这些浙人实在是没有安土重迁的障碍。

现在,板厂峪长城文物陈列馆里有许多长城油灯,默默向后人诉说长城人遥远的故事,青丝白发之间,夜夜长明之中似乎跳动着中华文明的影子: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爱国爱家、承诺、责任……

我觉得“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由戍北的义乌兵一脉几代人的血肉,在长城之上化做了“家国长城,世代忠心”的精魂,生生不息,光耀千秋。

那一夜,我于峻岭之下与义乌兵后裔许国华等兄弟围坐在油灯的四周,感叹长城之心性在繁华浮世、物欲横流、五光十色之中是断难寻觅的。

但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燃起一盏长城油灯,让我们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万代不息。

免责声明:文章《《万里一灯明》王英之》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