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 《乘莱茵河游船及其观感》龚白生
2020
10-18

《乘莱茵河游船及其观感》龚白生

莱茵河堪称欧洲的一条名河。它发源于阿尔卑斯山,流经9个国家,是许多国家的母亲河,也是德法、德瑞等国的界河。追忆往昔,一些名人大家的足迹,皆可寻觅于此:哥德出生在莱茵河附近的法兰克福城;大作家雨果写过一本被巴尔扎克誉为“杰作”的《莱茵河》,并沿着这条“惊心动魄的史诗般的河流”,由恋人陪伴,美美畅游了3次;画家苏兹在这里留下过“最到家”的莱茵河风景画;诗人柯勒列治用艳丽绝伦的诗句,吟颂莱茵河河谷的清秀和河水的漫美;另一诗人贝克尔的诗作《德国的莱茵》,多次由人谱成歌曲,被认为是莱茵河颂歌;浪漫主义诗界泰斗海涅在“莱茵河旁”撰写的叙事诗《洛列莱》,被德国作曲家西尔歇尔谱写成久唱不衰的望曲,成为一首世代相传的德国民歌;中国极富“真诚实感”的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一篇《莱茵河》的美文,抒发了对该河的悠悠之情,和对这一美不胜收大川的永恒、难舍的追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有一段时间在莱茵河一带从事写作活动,他们亲自创办的《莱茵报》和《新莱茵报》曾风靡一时,这更使莱茵河名声大振。

莱茵河,真是令人心向往之的游憩之所!我期盼着有朝一日,也在这里游哉悠哉。果不其然,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我们一行30人的赴欧旅游团,第一站游览的就是心仪弥久的莱茵河。我们登上了一条游船,在水上款款前行,好不心旷神怡!一时间,耳濡、目染、心体、身受,观感多多。

舱内:窗明几净

我们兴匆匆踏进游船的船舱,四下一打量,一面是通道,三面是玻璃窗,十分明亮,视野也好。当我们各自找到椅子落座后,发现这里没有一个类似中国的“保洁员”,可面前的地板和桌子上,出奇地干净。不经意中,我们注视到比邻而坐的一对瑞士情侣,他们在吃着一种莫名的零食,一面说着悄悄话,一面将剥下的纸屑之类,一一放进塑料袋内。一会儿,他们换了一个面朝窗户的位置,随手把塑料袋扔进垃圾箱。目睹此情此景,我们中国一些游客也如法炮制,表现出一种自觉、自守、自控、自敛。

船舱的洁净,蓦然使我从“净”联想到“静”。在公共场所,中国人扎堆聚在一起,往往就会出现旁若无人地神吹海聊,营造出叽哩哇啦的“话语污染”,尽管世人和国人多有诟病,然而效果难彰。可这次不同了,大概也是因为受那对瑞士情侣的影响,不少同胞也学会了“说悄悄话”,一改“大弦嘈嘈如急雨”为“小弦切切如私语”。顿时,人声鼎沸的场面,几乎未曾显现。此刻我们所能听到的,是流水撞击船体的声响。除此而外,没有其他杂音的干扰,就更便于旅游者去赏心,去悦目。这表明,良好的旅游环境与其说是自然形成的,莫如说是“人造”的,我们这次竟也成了“人造”行列中的一员。看来,无论是垃圾污染,还是声响污染,都属于不“洁”的旅游环境之列,都要靠大家戮力去攘除。莱茵河游船上的这种洁净(静),不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吗这是我乘莱茵河游船首先生发的观感。

水面:碧波荡漾

游船在水中徐行,快慢适中,大概算是一种“旅游速度”吧。我们透过玻璃窗,只见河床宽阔,有如中国大运河河面;岸边目测有一定坡度,完全是自然形态的,不像国内的许多河岸,是毕陡毕陡的,多是由人为造成的。再往下看,河水碧清,白浪滔滔,很壮观,很养眼。弥长时间的游程,我们却未见杂草丛生,杂物飘浮,可称一碧万里。水浅处,能见底,目观河中游鱼,或“怡然不动”,或“往来翕忽”,恰“似与游者相乐”。这不禁使我想起一次长江游,当时曾发现有那么几处江面,飘忽的白色污染,就在目接的视线之内。这与莱茵河难类比。

据称,原来莱茵河非如是观,与风景区相去甚远。这条河曾经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排放的汇集之处。整条河泛着恶臭,两岸森林遭受酸雨之害。到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河水污染进入巅峰,干流内鱼虾几乎绝迹,水体不能游泳。这条许多国家的母亲河,沦为“欧洲的下水道”和“欧洲的公厕”。确实是乏“洁”可陈,无“净”能书。一直到1987年5月《莱茵河行动纲领》,沿岸各国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整治污染,河流的状况才得以改观。面对现在的莱茵河,人们不得不佩服欧洲人怎样掂量出“旅游经济”的份量,用勤劳和智慧,改善了这条水上旅游线,实属有眼光,有眼力。这是我乘莱茵河游船再次引发的观感。

两岸:古堡林立

听导游介绍,中上游莱茵河河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河的两岸,古堡林立,华屋连云,历史小城成片,葡萄园比比皆是,诚乃不可多得的旅游景观。于是我们许多人,拾阶登上游船的顶层,遥望岸边的各种建筑。这些惹眼醒目的建筑,一是方位各异,有的傍山而建,有的坐落在山下,有的立在山腰,有的位在山顶,高低错落,各得其所;二是形态纷呈,有的似楼阁,有的若殿堂,有的是巍然挺立的古堡,有的像童话中尖顶参差的小楼,有的是别致显眼的建筑群,其富丽、古朴、雄伟、庄重之状,跃然眼前;三是色彩斑斓,有的黄澄澄,有的金灿灿,有的红殷殷,有的白灰灰,有的紫沉沉,有的蓝闪闪。多彩杂陈,各具特色。于是,在导游的指点下,我们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巴哈拉赫古镇、建于900多年前的施塔莱克古城堡、建于850年前的埃尔茨古堡、建于800多年前的莱茵费尔斯城堡,以及废弃了400年的维尔纳小教堂遗址和高高伫立的人脸象形守望塔等,擦肩而过。至此,我们仿佛见证了欧洲文化、欧洲历史,并且置身其中。当然,这仅仅是“遥望”,还不是“近观”。按照旅游时效,两者各有视觉特点。近观可见“一斑”——看到的是“点”,遥望可知“全豹”——看到的是“面”。因时间局促,我们只能远远求其“全”,不便也不可能就近细观“点”了。

这委实使我们难想象,莱茵河两岸的景致,历经历史上的战乱和多年的经济开发,还能保留得这么朴野、原始、本色、完好,历久弥新。想想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初始,有些地方的历史遗迹、久远的文化留存,尽遭厄运,毁于一旦,实在令人揪心!虽然后来有所补救,搞了一些人造史迹、虚拟遗址,以及各种不伦不类的东西,但已失却原汁原味,太可惜了!“美景”并不美,看了反而深感阵痛。对于此种短视行为,只要经济效益不要文化、不要历史的做法,我们不是应该深沉地反省一下吗这是我乘莱茵河游船又一观感。

远眺:晴空万里

欧洲的气候幻变靡常,西欧尤甚。但是当天沿着莱茵河远眺,这里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只见河畔山水优美,绿树成阴,绿意犹存。那种“工厂随处可见、浓烟天上翻滚、雾气弥漫眼前”的情状,已经消失得无影踪了。我感到煞是意外,赶忙叩问导游:“莱茵河周边国家工业发达,这里没有工业污染吗”导游是一位外籍华人,用流利的中文回答:“早先工业革命后,这里是密集的工业区,污染可厉害了。一些大型的制药厂、化工企业整天冒着白烟和黑烟,关键是后来下工夫治理了。”接着,他讲述着治理的情况:各国都加大了整治力度,不断增加投入,一时成效骄人。比如德国,自1990年至2005年,温室气体排放下降了18%,而美国同期上升了16%。德国还发展了生态工业。随着治理的深入,雾霾也减少了。这里也出现过“先开发、后治污”的问题呀!导游言及此,我也感喟不已,不由想到,我们搞旅游,也应该密切与治污结合,这是一举两得的事。发展旅游业需要有一个美好的空气和天空环境,否则就会赶走旅游者,个中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这是我乘莱茵河游船,自然而然又要兴发的观感。

管理:堪称有方

莱茵河流淌于9国之壤,是一条典型的国际河道,情况复杂,法规各异,习俗有别,要求不同。从管理层面来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人们或者在猜测,管理好这样一条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的河道,究竟要有多少人、多少机构。且枉论机构,就说管理人员吧,至少也要像我们长江、黄河那样,要有4位数以上的管理者。我手头正好还有一个现成的资料,广东深圳水务局共有700名公务员,一年竟然需要1.3亿元人员支出费用,平均年薪高达近20万元,主要就是管理一条短短的福田河。那么莱茵河的状况如何呢我们又请教了导游。导游告诉我们,莱茵河只有12个管理人员,由该河保护委员会管理。该委员会是一个民间组织,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主席轮流,秘书长是荷兰人。导游的此番话语,真使我们大开眼界,这简直是一个奇绩。12个人就能管住、管牢、管控、管好莱茵河,这样的管理效益,实在堪称一流!为什么莱茵河能吸引一批名人大家纷至,今能吸引众多旅游者沓来,关键是它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同时更重要的,是有人、有办法守护、保护、养护、维护。所以归根到底,关键在于它的管理得法,管理有方。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效法。应该说,这也是我的观感吧。

清洁的船,清澈见底的水,古朴奇美的河岸,纤尘不染的天空,高超绝伦的管理水平。莱茵河游船载着我们,载着美好,载着赞赏,也载着人们惊叹的观感,在继续前行。愿记忆中的莱茵河,永远瑰丽,永远年轻,永远充满醉人的绿意,永远如同磁石般吸引人。

免责声明:文章《《乘莱茵河游船及其观感》龚白生》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