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 《乡村庙会》
2020
10-18

《乡村庙会》

我的家乡虽是弹丸小村,却是百年古镇。“庙”虽不复存在,“会”却年年都有。我们这里把庙会说成起会,逢会,官方称物资交流大会。会期一般定在农历九月的上旬或中旬,少则十天,多则半月。这时小麦种上了,大秋收罢了,仓里粮食满,腰里钱包鼓,村民们进入了相对休闲的季节。于是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扶老携幼,络绎不绝,从四面八方前来赶会,或叫逛会。到中午时分,满大街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熙来攘往。有那骑摩托的、推自行车的要从人流中通过,便不停地打喇叭、按车铃,像蜗牛般一点一点往前挪,几乎要挤出一身汗来。

东西一条之字形大街长约一千余米,楼房商铺鳞次栉比。前来赶会的外地商家在街当中搭起由铁架支撑的临时帐篷,像“蒙古包”般一条龙摆开,这多是些经营布匹、成衣、皮鞋或床上用品的大商户。一般摊贩则在街当中背对背支两扇门板或放个折叠式钢丝床,上面摆些五颜六色的针织用品。有的干脆在地上铺块大塑料单子,上面堆满了杂七麻八的日用百货。大街两旁的商店门外,摊贩们见缝插针,一小片空地都不放过,多是些镶牙的、刻章的、卖鼠药的、裁皮带的、卖羊肉串的、借周易之名算卦的、电脑起名测字的、用颜料把你名字抹画成条幅的、竹圈套小物品的、打气球的、吹棉花糖的、小石磨磨调料的、捏泥彩人的等等,真个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沿街每隔二三十米便有一家饭铺,多以面食为主,诸如拉面、刀削面、饸饹面、饺子、小笼包子,种类齐全。柜前油锅沸沸,油糕、麻花、油饼香气扑鼻。赶会的村民们,坐在饭铺桌旁凳子上,一面细嚼慢咽,品尝风味小吃,一面观看街上来往行人。那些有点身份的干部、老板、酒友则踱进饭店的包间里,上酒上菜,猜拳行令,吆五喝六。紧挨舞台的广场空地用鼓风机吹起来的塑料游乐园,活奔乱跳着一群花朵般的娃娃,嬉戏玩耍,围在边上的家长乐不可支。人气最旺的要数广场中央的支起的尖顶大帐棚里轮番上演的动物表演,除了猴子、狗熊、羚羊外,最吸引人的是一只满脖子长鬃毛的雄狮子,招徕的大人小孩非买票进去开一回眼界不可。戏台下多是些老汉老婆儿,坐在马扎或小板凳上,对大街上、广场上传出的嘈杂的音响充耳不闻,只管气定神闲的看戏。

会期的前几天买东西的人比较少。大部分家庭主妇、姑娘媳妇,邀三约五的挨摊看货,买不买问问价钱,货比多家。看中了给孩子、给丈夫、给父母、给自己要买的衣呀物的,并不急着买,记住了商铺位置,相当于“踩点”。等到会期的最后几天,再结伙来到提前看好的货柜前,或是领来孩子,穿穿试试,故意找些瑕疵,以便讨价还价。卖家要一百,买家出五十,欲买欲走,价钱上上下下,磨得嘴角起沫,终于成交。所有的商贩都历练的能说会道,舌巧如簧。各个商铺门口的音箱滚动播放着提前录好的各种推销语。“正宗货,打七折。走过路过,不可错过”。有的商贩手举喇叭,声嘶力竭地喊着:“慢点走,快来看,大减价,大甩卖,便宜啦,便宜啦。”卖油糕的一面给顾客串油糕,一面喊着:“油糕麻糖,不吃拿上。”哪卖老鼠药的,摊边放一堆死老鼠,双手打着竹板,说着顺口溜:“老鼠药,真奇妙,老鼠一闻跑不掉,摇摇晃晃五步倒。买两包,送一包、、、、、、”

俗话说,集上会上,卖假货的地方。诸如,袜子一元一双啦,小百货十元三件啦,卖刀的用刀剁铁丝,卖胶水的表演粘物品,有的说是祖传秘方,却卖些狗皮膏药,有的搞些小赌博游戏,雇些托儿捧场。凡此种种,手法真是千奇百怪,让你眼花缭乱,真假莫辨,上当受骗。形形色色的小把戏,琳琅满目的“物交会”,简直就是一个小花花世界。

家乡的庙会,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年年岁岁,百年传承,世代绵延。浓郁的乡风、乡俗、乡情,让人挥之不去,神往而陶醉。

免责声明:文章《《乡村庙会》》来至网络,文章表达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处理!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