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命名 > 散文和文化散文的区别-历史散文和文化散文有什么区别?
2020
11-17

散文和文化散文的区别-历史散文和文化散文有什么区别?

广义的“散文”与狭义的“散文”有什么区别?

散文是表达作者主观感情的,不一定有什么情节。形散神不散。 杂文一般是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啊,讲些自己对某些东西的看法之类的小品 随笔属于比较随便写的一些,类似小品文那样的。 简单说来散文侧重抒情描写 杂文以议论见长 随笔形式较为自由可书感想,评所读,写回忆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形散神不散 随笔,1.犹言随手下笔。 2.一种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 3.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

历史散文和文化散文有什么区别?

一、名词解释:

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有《国语》《战国策》,“编年”有《春秋》与《左传》、《资治通鉴》,“纪传”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文化散文:

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觉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

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张中行的《负暄琐话》,韩晗的《大国小城》等。 他们的散文创作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

二、历史散文与文化散文的区别:

相同之处:

许多学者认为《历史散文与文化散文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有的历史散文也可以称为文化散文。其原因是:第一、文化大散文首先应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写作对象。其次,与传统散文相比,它更倾向于写大题材,抒大感情,篇幅一般都较长。第三,视野较开阔,较注重理性,结构上突破了杨朔“苏州园林”式的结构模式。

不同之处:

陈剑晖解释认为:文化散文虽与历史散文有相同相近之处,但也有区别。从题材与主题看,文化散文偏重于历史上的重大题材,专注于寻求历史的正解;历史散文更多的是记录历史事件。再从表达方式看,文化散文感情色彩更浓,较注重文采,理性思辨也较强;历史散文则自然平实,注重史实。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